孩子的信
李美慶
我和我助養的孩子們,不知不覺地,
已經建立了一份感情....

元旦一過,眨眼間已是三月了。這幾天,趕緊給在四川的一些孩子們寫信,書信轉遞需時,希望他們能在學期結束前收到。

幾年前,我有機會認識了一個香港的助學團體,通過他們的安排,在四川好幾個鄉縣,助養了一些孤兒。由於那些地方生活艱苦,醫療設備差,或是天災,或是人禍,孤兒特別多。這些孤兒大多數是父母雙亡,或是父親早逝。為了生活,母親要改嫁,孩子就唯有依靠著年老體弱多病的一個或一對祖父母,或叔伯親戚過著極艱苦的日子。

這助學團體除了定期親自向孤兒派發獎學金外,亦安排他們由一些善長助養。

這個助養計劃在經濟上補貼一點孩子的生活費,每年為他們添置衣物、書包、文具、維他命及營養補充品等等。每一個被助養的孩子都有一位助養人,孩子可通過該機構與助養人通信,報告生活近況和學業成績。助養人亦能藉此鼓勵及輔導孩子,讓他們感受一份關心和親情。助養計劃一般是在孩子十六歲,完成初中學業後便終止。如果受助養者在初中畢業後能考得上高中或其他職業訓練學校,而又希望繼續求學,該會亦能將他撥入會內另一獎學金計劃,令他繼續受惠。助養人亦可繼續資助孩子的生活費用,直至高中畢業。

每年最少兩次的通信,數年間,我和我助養的孩子們,不知不覺地,已經建立了一份感情,從照片和書信中看著他們長高、長大、升學、學習進步、思想成熟,就如同見到自己的孩子成長一樣,十分的欣慰。我有時亦會要求他們寫一些文章或畫一幅畫,他們也很聽話,讓我收到很多好作品。

這些孩子,有些文筆很好,寫作流暢,有的水準較差,錯字百出,但都是心中的話,所以這個李亞姨,對他們的來信,百看不厭。以下節錄一些,和大家分享。

「曾經,我用一雙羨慕的眼睛渴望讀書,望著同村的孩子背著書包,高高興興地走進學校,我的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失望。突然有一天,您的愛心讓我走進校園,我高興地哭了。 」(珍,十二歲)

「李亞姨,上週我校舉行了籃球比賽,我班男隊和女隊,一路過關斬將,但最後輸給了 4班,最終我獲得年級第二名,而且還榮獲 『得分王』的稱號!我一定會加倍努力,繼續練好籃球,搞好學習!」(鵬,十四歲)

「那天,我和小孫在操場玩,抱著一棵樹不停地轉著,忽然一條樹枝刮破了我的褲子,我一下子坐在地上哭了起來。想起了回去面對家人的那種尷尬,心裡一片茫然,我這時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在這千釣一發的時候,小孫對我說:『我媽媽非常慈善,我們把褲子換了吧!她不會怪我的。』聽了他的話,我就極不好意思地跟他換了。後來,過了很久,我才聽說小孫因褲子刮破了而要被罰面壁思過兩個多小時….」
(文,十四歲,記兒時舊事。)

小民是我助養的孩子中和我通信最多的一個。自2004年至今,他已寫了十多封信給我。事實上,由於助學的機構規定助養人不向受助者公開私人的地址,一切書信均由該機構居中傳達。雖然受助的孩子除了可託就讀的學校將信轉寄給機構外,亦可自行寄信到機構給助養人,但郵費對受助者也是一項相當沉重的負擔。

這孩子身世坎坷,一歲時便失去父母,與年老的爺爺和受工傷的叔叔過活。雖是如此,這孩子卻沒有經常怨天尤人、嘆命苦,反而在所有書信中,都看到他是一個很滿足於現有機會,享受學校生活,勤奮好學的快樂人。每次的來信,他都很詳細地描述他家鄉不同季節的景色,校中的趣事,亦有向我報告學業成績,和請教一些個人的感情及前途等問題,是一個積極上進的年青人。我看著他從初中畢業,再而升讀技術學校,成績一直都很優異,所以曾在他將要畢業前,多次向他提出我可盡力助他繼續升學。日前我收到他的來信:

「李亞姨,我這學期畢業後,不想再升學了,要和大家一起分配出去工作。我這樣的決定,首先是為家裡的經濟著想。我已經十九歲,是個大漢子了,我實在是不想再讓叔叔和爺爺他們為我受苦受累了。希望李亞姨能理解我。不管出外工作有多辛苦我都不怕,古人說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相信我在外面,也可以學到很多更好更實用的東西。」

多懂事的孩子!亦令我羞愧。原來我一廂情願的希望他可以多唸幾年書,日後能有更好的發展,但卻沒有考慮到他的實際處境和生活問題。我在他要作這決定的時候,一定也給了他不少壓力吧。孩子,對不起,看來你真的已經長大了。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