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與 3 之間
黃志涵
雖然日間正職改變,但我在1與3世界
所學的並未荒棄....

讀完茂榮的「0 與 1 之間」,頓然明白我們的金中網主,原來是香港首批電腦專才,挾著數十年的電腦經驗,無怪將金中網站辦得有聲有色,短短兩年,便凝聚了百多位分隔萬里、離別數十年的同學的情誼。

當茂榮投身電腦專業時,我也初次接觸電腦課程,那時我剛到加拿大貴湖大學讀研究院,社會學系一位新進的助理教授建議我們四個研究生到電腦系副修入門課程,結果我和一位最年青的美國留學生 Joe 獲批准選修Fortran IV 程式語言,那是一個學季的本科課程,只計三個學分,所教的不多也不深入,主要目標似乎啟發學生的興趣和對電腦的學習傾向。

我對電腦課程的興趣和學習傾向只屬中等,修讀這入門課程雖然應付得來,卻沒有發掘出這方面的潛能。Joe 卻相反,他是一個十分聰明的美籍猶太青年,大學時已成績出眾。跳了一級卻選擇在加拿大讀研究院,所以比其他研究生年輕,好像一個大孩子一般,在系裡東闖西試。有機會進入電腦世界後,他很便掌握了Fortran語言,還因經常到電腦樓(當時大學的主體電腦體積龐大,佔用兩大層樓),交友問道,竟然也學識了一些Job Control Language,幫助operation工作。

以他的聰明靈敏和高度好奇探新的性格,當時他若放棄社會學,轉投「0 與 1」的世界。在電腦學系可能很快便完成學位,成為學者專家。不過,他的興趣很多面化,不久又迷上自組樂隊,花很多時間夾Band和到各校園表演。至於社會學的碩士學位,他還是依時完成考試和論文,並沒有延誤。

我在「0 與 1」的門外徘徊一個學期後,沒有被吸引踏入門內,仍然留在「1 與 3」的世界,研讀社會學。社會學是研究個人(1)與群體(3人以上構成一群體)的互動關係,多個群體結合一起便形成各種社群和產生文化,所以我沒有受「0 與 1」的吸引而離去,始終在「1 與 3」範疇裡打滾了很多年。

研究個人、群體、社會、和文化的各種互動關係,不能單憑觀察洞識和思考,它需要像自然科學般進行實證研究,從人群中搜集實證資料,以印證或否定各種「假定」,這便需要掌握社會研究法和懂得運用統計學,我在研究院比較著重研習這兩方面的學識,所以,回港後工作了幾年,便從社會學界跨步出來,進入「統計及社研」的領域,一直到離港移民到多倫多,仍做同樣的工作。

雖然日間正職改變,但我在 「1 與 3」 世界所學的並未荒棄,數十年來以業餘身份在報章雜誌撰寫的多個專欄,就是運用社會學的理論框架,對「所見所聞」,進行分析,然後從分析而得的「所思」,則按社會學標榜的客觀和包容原則,表達出來。如今自從茂榮創立金中 62 網站以來,我已嘗試在寫作中跳出「1 與 3」的框架,多寫些「感性和懷舊」的短文和小說,希望繼續得到茂榮、惠珠、和各位同學的支持。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