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尋根 黃志涵 | |||||||||||||||
尋根問題,其實是困擾著美加很多 移民家庭的普遍事.... |
||||||||||||||||
![]() |
||||||||||||||||
在加拿大電影局舉辦的晚會中,觀賞了一部紀錄片「歸屬」。此片由華裔電影工作者黃慧嬋自導自演,有英文字幕和中文字幕兩個版本。晚會有七百多位觀眾,算是相當熱鬧和踴躍的了。 |
||||||||||||||||
紀錄片很平實,它沒有商業電影的情節、佈局、塑造角色、和製造高潮等電影技巧,是平舖直敘的簡樸作品。內容是黃慧嬋本人離家讀書和工作若干年,突然覺得祖父和祖母已達到八十高齡,隨時可能離開人間,如兩老去世,自己對他們似乎毫無所知,因此她便趁暑假回到位於亞伯特省的家鄉小鎮,和祖父母相敘,試圖消除彼此間的隔膜,認識祖父母、認識父母、同時也重新認識自己。 |
![]() |
|||||||||||||||
祖父母對這個小孫女,其實並無什麼隔膜,所以雖然很不習慣在攝影機鏡頭前,憶苦思甜和細說前塵往事,但為了滿足小孫女的要求,仍然照做了。這一不包括在紀錄片的情節,反映出所謂「代溝」和「隔膜」,雖然被年青一代感受到,卻不一定存在於老一代心中。部份鑽牛尖的學院派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往往誇大「代溝」的嚴重性,殊不知對一些老人家而言,兒孫輩一聲親切的叫喚和幾句溫言細語,已足夠掃除隔膜和填平代溝了。 |
||||||||||||||||
![]() |
黃慧嬋的祖父母應她的要求,從記憶中尋回八十多年來的殘缺片段。她的祖父年僅十四歲便離開台山到溫哥華找生計。入境時冒認了一個台山人為父親,並且要向政府繳付加幣五百元人頭稅,在籌款期間被扣留在移民集中營,其後他要努力工作多年才夠錢清還這筆稅款。由少年時期開始埋頭苦幹,廿多歲時因要回鄉探望年老父親,於是毅然放下工作,回唐山探親並順道成婚,婚後幾個月便留下妻子,再隻身回加拿大賺錢,可是這一別便十多年,直至1949年加拿大放寬對華人的不平等移民條例後,才能夠接妻子和十多歲還未見過父親的兒子來加拿大團敘。之後一家人同心協力開餐館,安穩地過了幾十年。 |
|||||||||||||||
祖父母的一生似乎只知道工作,由於言語不通,在孫輩眼中,他們是沒有情感、不喜和人交往的過時人物,直至黃慧嬋從他們口中得知,他們來加捱苦的詳情,和為了家庭而千捱百拼也不抱怨半句的美德,才猛然省悟到自己之所以能夠安穩地過著加拿大式的現代生活,完全是由中國式捱苦所帶來的。情況有如加插在華麗酒店大堂的鮮花,無論所用的盆多麼名貴耀目,它本來仍是植根於樸素的坭土裡,一點也不璀燦瑰麗,但卻是滋養培育花朵生長和盛開的基礎。可以忘記它嗎? |
||||||||||||||||
黃慧嬋在影片中提出的尋根問題,其實是困擾著美加很多移民家庭的普遍事,尤其第二或第三代移民,更會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被這問題纏上,若此時缺乏父母兄長或同學朋友的商量指導,很容易一下子便無所適從,或者反應過激,構成大大小小的煩惱。 |
||||||||||||||||
![]() |
||||||||||||||||
一九六零年代末期,是中共文化革命攪到天翻地覆而四人幫仍未徹底奪權的時候,當時我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做研究生,本以為遠在北美洲,中共文革的狂飆不會捲起風沙吧。事實卻不然,文革的風暴雖然對來自香港、台灣的留學生沒有什麼巨大影響,但對於一些土生土長的華裔美國青年,卻產生重大衝擊,在匹茲堡大學便看見鮮明的例子: 佐治是歷史系博士學位課程的研究生,父親是著名的華裔哲學教授,在北美洲算是中國哲學家的權威。佐治在美國土生土長,從小便徹底認同美國文化,是一個很出色的美國學生,學業成績優異,能言善辨,積極參加大學的學生活動,而且是學生報刊的編輯。他在家不講中文,對父親的著作和中國哲學不感興趣,當他進入研究院時,對於中國歷史也認識不深,因為他的研究專題是歷史方法論,因此,他父親雖然收了很多中美研究生,經常在家中聚會,交流中西哲學的意見和心得,但佐治和他,卻沒有很多相同的話題,父子間的溝通似乎有相當隔膜。 然而,在1968至69年間,佐治卻突然作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原來他在一次黑白學生衝突的場合中,本來站在白人學生一邊(是他一向徹底認同的方向),但白人學生陣營中卻有人猜忌和討厭他,反而在黑人學生那邊卻有人高叫:「佐治是中國人,中國人不欺負黑人,我們不要敵視他,當他是朋友吧!」這一料想不到的遭遇,使一向好思考的佐治,猛然領悟到:「不論自己當自己是什麼人,但外間人始終另有判斷的法則,而且他們的判斷好像一面鏡子,將影像迴射過來,蓋過我的自我形象。」 佐治從此開始積極地「尋根」。他不從歷史文化去尋,而是循著中國文革的喧鬧聲勢去尋,結果他尋到的是紅衛兵的根,他認同的是毛澤東的革命思想,短短數月間,他由一個客觀歷史學者變成一個狂熱的毛派份子,在校園內外,積極地為中國文革辯護,為毛澤東革命思想做宣傳。他放棄學業,為文化大革命貢獻一切時間和抱負,可是,在他的努力能夠產生成果之前,文革的神話已經因四人幫的失敗而被拆穿,毛澤東的革命思想亦已破產,佐治自以為尋得的根竟然是虛無的,他當時的失落和無奈感覺,令他頹喪了整整兩年,直至1980年以後,才振作起來,重新投入美國的主流社會,可是,他為尋根而付出的代價,實在是相當慘痛的。 |
||||||||||||||||
主頁 | 目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