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懷服務 黃志涵 |
|||||||||||||||||||
安慰及安撫悲傷絕望的情懷.... | ||||||||||||||||||||
![]() |
||||||||||||||||||||
雖然「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但當一個家庭有親人去世時,悲傷、沮喪、和無助的感覺是無可避免的,這時刻最需要的是朋友的支持和慰問,不過,勸慰喪親家庭是很困難的事,我曾有過幾次面對好友喪親,想勸慰卻不知怎樣開口的經驗: |
||||||||||||||||||||
中學畢業的一年,一位長輩突然患上癌症,經過半年多的折磨,終於在慘霧愁雲的氣氛下去世,我們幾個年青小伙子去送殯,面對那種「凄愁慘冷」的場面,看見平時樂觀爽朗的家人哭不成聲,竟然說不出一句恰當的安慰話。之後,再去家中探望他們時,也是木訥無言,本來已稍能節哀釋懷的家人,反而被我笨拙的慰問,弄得再次痛哭起來。這是我第一次體會到要安慰悲痛情懷,並不容易。 |
![]() |
|||||||||||||||||||
剛從美加讀完研究院回港教書的一年,某天上午,中文大學的教授急電找我立即到社會學研究所會面,原來一位同在美國匹次堡大學讀博士學位的中大校友,在匹次堡自殺身亡、匹大找中大代為通知死者在香港的家人,而中大則找我和一位師兄出馬。兩人面對死者年老的寡母,兜了很多圈子後才敢道出真相,半刻死寂之後,炸人心肺的哭聲爆發出來了,兩個專門研究人際和社群關係的社會學者,竟然只識講兩句很行貨式的安慰說話:「人死不能復生,要保重自己身體。」,「節哀順變吧,不要太傷心了。」當年已非青少年,學識也豐富了,可是,仍然不懂得怎樣去「安懷」。 |
||||||||||||||||||||
![]() |
||||||||||||||||||||
在香港政府任職時,一位同事兼舊學生的丈夫患上鼻咽癌,大半年的時間奔波於香港和大陸之間求醫問藥,結果仍逃不過癌症的毒手。年青的妻子懷著身孕在靈堂守孝,此情此景,令每一個致祭的人都心酸流淚,還可以說些什麼話呢?連那句老套的「節哀順變」也說不出來了。這是第三次「見悲不慰」的經驗。 |
||||||||||||||||||||
也許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體驗,所以安省主流社會的一些熱心人士便組織了 Bereaved Families of Ontario ,專門從事勸解和幫助喪親家庭。華人社區一群醫療工作者、社工、和社區熱心人士也明白到「喪親家庭」的需求,所以1989年便組成了一個幫助「喪親家庭」的組織,他們很有心思地選用了「華人安懷會」的名字而不採用英文名字的直譯。該會的名字,已說明了宗旨:「安慰及安撫悲傷絕望的情懷」。這是一個不牟利的華人服務組織,歷史較短,在華人社區亦未打響知名度,不過他們提供的都是「雪中送炭」的服務,他們正默默地耕耘,緩慢地發展,當然也需要華人社區的關心和支持,才能打穩基礎,作進一步的發展。 |
![]() |
|||||||||||||||||||
這個組織每年為喪親家庭安排講座和組織互助小組,十多年來參加互助小組的人數已有近百人,大多數都能夠通過組員的互訴衷情,互作鼓勵和關懷、和互助合作,從哀痛寂寞的深淵拔足出來,再建自信、再立人生目標、和再積極踏上人生征途。這批人當中,有許多個還主動再參與這組織的義工行列,以過來人的身份幫助其他喪親家庭,他們的回饋精神,使安省的華人安懷服務更能鞏固地展下去。踏實地默默拓展工作的安懷會已成功地為安省的華人社區提供了一種非主流的另類服務。 |
||||||||||||||||||||
主頁 | 目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