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曉明社不解而散 黃志涵 |
|||||||||||||||
維持了數年,至社員各散東西 而不了了之.... |
||||||||||||||||
![]() |
||||||||||||||||
趙之璋的文章終於道出了曉明社的來龍去脈,他雖謙稱:「筆重千斤」,但金中畢業生到底都是根基穩固,功力不輕的,只要一出手,輕快流暢的文章便呈現網上。寫了第一篇之後,繼續寫下去更會文思不絕,篇篇隹作信手可得。 |
||||||||||||||||
之璋說曉明社的前身是一個溫習小組,成員包括,四男三女。四男該是之璋、光漢、德勝和康琪吧,三女是誰?可不清楚,只知道彭益明是其中之一。他們「經常互相電話詢問或討論功課」,我家在1960年代還未有電話,而且遠居九龍,所以根本不能加入小組,只在之璋出版「嘗試」而拉稿時,我才投稿,初嚐作者的興奮感受。 |
![]() |
|||||||||||||||
原來當年之璋還出版了分析曉明社組員性格的「嚶鳴錄」,手抄孤本,我不是會員,當然無緣閱覽其中的妙文,之璋說:「組員看後啼笑不得」,可想象該批文章必是分析深刻、意見獨特、而且莊諧並重,之璋既然仍存有手抄本,若能在網上讓大家略窺妙文一二,當會為62網站增色不少! 我加入曉明社是在中學會考完畢,該社進入以「聯誼聚舊」為主的第二階段。時維1962年10月某週末,在九龍牛池灣己昌的家中開會時正式入會,交了三元會費,當年社長正是之璋。 其後一兩年間,曉明社果然有不少康樂活動,在1963年8月曾舉辦一次很成功的龜背灣海浴旅行,參加者有十餘男女社員及其他同學,除了在海灘野餐、游泳,座談外,還有人教跳交際舞,因為在金中時,很少同學參加舞會,但畢業後,入讀師範、中大,或在其他機構工作,便得順應潮流參加舞會,識得教人跳舞的便很受歡迎了。 |
||||||||||||||||
![]() |
另一次旅行是在1963年聖誕節前舉行,地點是元朗和牛潭尾村,只得六位男社友參加,女社員或則不暇出席,或則臨時爽約,本來頗有點掃興,幸好那天天氣很好,六男士在元朗街市購買大量河鮮海產和肉食後,便到牛潭尾探望甘鴻攀,當時他在該村小學當老師,由於教學認真、樂於助人、人緣又好,深得村民愛戴,我們入村後也感受到村民的熱情和客氣。 |
|||||||||||||||
在鴻攀家中,我們在煒邦的指揮下分工合作,烹調豐盛的晚餐。煒邦當時亦已教書,當天飯菜由他出錢購買,更難得的是當天的大廚師也是他,原來他的廚藝達半專業水準,所以大家飽餐盡興而歸,並未因參加人數不多而減低歡樂氣氛。很可惜的是,這次盛會的兩位主角鴻攀和煒邦,都先後很早便離世,天妒英才,每次憶起前塵片段,都對這兩位故友懷念不已,感觸良多。 |
||||||||||||||||
之璋說曉明社在轉型後也出版過社刊,該社「維持了數年,至社員各散東西而不了了之」。不錯,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曉明社最後一次改選是在1964年8月初,當天早上是郊遊,午飯由鴻攀請客,晚餐則由煒邦作東。晚飯後大夥兒還到李子莊家中開會,這晚改選的結果是由陳明生任社長,煒邦和我任康樂幹事,之璋連任社長幾年後,於這一屆讓賢。 |
![]() |
|||||||||||||||
當年的社員包括益明、子莊、倩薇、淑德、明沅、光漢、己昌、康琪、鎮球、德勝和陸鈞等。曉明社這次改選後,各項活動更為疏減和斷續,終於自然而然地「不解而散」。今天回顧,多數曉明社友仍健在,如果之璋和明生兩社長能振臂一呼,召集一次「曉明重敘」,當是非常富「集體回憶」的盛事。 後記: 之璋說我「迫、壓、誘」他為曉明社解碼。得讀鴻文後,我樂於為他作些註腳。 |
||||||||||||||||
主頁 | 目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