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譯中 (二)
黃志涵
我一向提倡的是一種顧及
文化因素的繙譯....

剛移民來加拿大時,為了取得繙譯工作的合同,自組公司並參與多倫多市政府的評核。市政府有一套嚴謹的程序。首先要求我們將兩份英文文件譯成中文,這兩份文件分別是一封市長寫給市民闡釋多元文化政策的信,和一份嬰兒保健手冊的節錄。他們收到中譯本後,便另聘其他繙譯機構或大學,將之譯回英文,市政府的負責人員將原先的英文稿件與回譯的英文版本逐詞逐句對比,計出兩者的吻合程度。

由於這方法只憑英文版本決定,並未顧及譯出來的中文版本,是否達意、通順和具備文采,所以市政府再聘請繙譯機構、或中文學者,獨立地只看中文版,認為通暢、無錯白字,及言之有理後,然後才看英文原稿,看看兩者的意思是否相符,最後將兩程序的結果併合,才決定申請者是否及格。我所譯出的中文稿在第一程序上取得及格,而在第二程序則獲得很高評價,所以順利地獲得市政府「認可繙譯公司」的資格。

其實,專業的繙譯絕非憑「譯──回譯──比對」程序便可評定其水準。所以我一向提倡的是一種"Cultural Translation"「顧及文化因素的繙譯」,而非「語文繙譯」。以下是一些有趣的例子:

我們為多倫多市政府繙譯一份防止老年婦女受虐待的小冊子,該小冊子的標題是:

"No Woman of Any Age Deserve To Be Sexually Assaulted!"

假如只考慮「譯──回譯──比對」的標準,則可能譯成:「沒有任何年齡的婦女值得被性侵犯」

但我們的繙譯則為:「任何年齡的婦女都不應該受到性侵犯」

這譯法強調「不應該」,因為老年婦女並沒有做過任何不當的事,導致被人性侵犯,而且她們有權利不擔憂、無恐懼地生活。

一句勸導市民注意飲食以維持健康的標題是:

"You are what you eat."

直譯可能是:「你吃什麼就是你」。若回譯為英文,和原稿可以完全吻合,但這一中文語句不只生硬,而且含意不清,使讀者摸不著頭腦。

掌握了文件的內容,將重點放入繙譯中,則可譯為:「你的健康決定於你吃什麼」。

這是一句簡單直接和易於明瞭的標題語句,所以被市政府接納採用。

在一本嬰兒保健手冊中,列舉了多種影響嬰兒健康的疾病和癥狀,包括肚瀉、嘔吐、發熱、夜間遺尿和傷風等,這些都有標準的中文譯法,沒什麼難度,但是一項名為Colic的癥狀,卻很具挑戰性。若從一般醫療字典中查閱:Colic通常譯為「絞痛」,特別是腸絞痛,但手冊中所描述的Colic,卻是嬰兒好像在無緣無故的情況下,大哭不停,日間會發生,但在夜間發生得更頻。這種哭法使父母不知所措、驚惶憂慮,和無法休息和安睡。

醫學上的解釋是Colic的成因可能很多,沒有一致的定論,也沒有可靠和必定收效的治療方法,幸好在多數情況下,過了一段時間,嬰兒會自然地減少這癥狀,逐漸康復。依據這些醫學解釋,將Colic直譯為「絞痛」,顯然不正確,而且錯失了癥狀的重點。所以,我們大膽而創新地將Colic譯為「哭不停」。這譯法的重點是描述嬰兒哭的癥狀,點明這並不一定是一種疾病,但其困擾父母的程度,在「不停」兩字中已經顯露出來。

這創新的譯名,結果也被採納,而手冊也於1994-95年度出版,派發給全市的華人醫療健康服務機構和家庭醫生診所,由他們轉發給家長使用。

後記:上述的繙譯工作於2000年以後便結束。近年來,在工餘時間只寫不譯。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