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涼茶     黃志涵
雖四處訪尋,再也嚐不到
這鮮味的湯水了....

小學、中學時代除了「飲苦茶」的集體回憶外,「飲涼茶」也同樣留下深刻印象。飲涼茶的地方除了在家外,一般都在涼茶舖。上世紀五十及六十年代,香港的涼茶舖其實具備多項功能;它們在公共醫療設施嚴重不足的歲月,廉價向市民提供治病的苦茶,分擔了初級醫療照顧(Primary Health Care)的重擔。它們也是坊眾聚集談天的場所,尤其是當涼茶舖設置了唱片點唱機後,便成為青少年聽歌流連的地方,因此涼茶舖也是低消費的社區活動中心,填補了當年社會福利服務貧乏的空檔。

「飲涼茶」不同於「飲苦茶」。前者包括苦茶、甜茶、和湯水。甜的涼茶包括五花茶、火麻仁茶、崩大碗、九江菜水、和桑寄生茶等,價錢和苦茶差不多,但因為味甜易入口,顧客很多時一飲兩三杯,大大提升了涼茶舖的營業額,慢慢便成為主打飲品,其後,涼茶舖更增加售賣很多甜品和糕餅,如芝麻糊、杏仁茶、紅豆沙、綠豆沙、馬蹄糕、馬豆糕、眉豆糕等,所以苦茶反成為聊具一格的配角,幸好在傳統觀念下,不賣治病苦茶的不配稱為涼茶舖,所以苦茶才能保留下來。

有幾間涼茶舖除了賣苦茶、甜茶外,還以祖傳的單方煲出鎮店湯水售賣,印象最深的是在深水埔北河街街市一間只佔三分一舖位的涼茶舖,他們賣的是「生魚野葛菜湯」,這絕非一般苦茶或甜茶,因為加了生魚,湯中有魚的鮮味,這湯不加糖,也不加鹽,入口鮮、甘、和微甜(很久後才探悉湯中加了羅漢果),若再加些鹽來吊味,其鮮味絕不遜於家中常煲的西洋菜豬骨湯、清補涼豬肉湯、或青紅蘿蔔牛腱湯。

這店的湯由中午開始,賣至傍晚七時便收舖,每日將煲完湯的生魚和野葛菜,平舖在大湯煲的兩旁,以證明貨真料正,每天必有生魚在湯裡。光顧的客人,並沒有檯凳可坐,都是站在舖前隨買隨飲。每人所花不超過兩分鐘,所以顧客的流量既大且快,賺錢快過餐館酒樓。不過這小店並不濫賣,每天賣完兩大煲湯便收舖,不會加兌其他湯水繼續賣下去,他們有自己的原則和商譽,而街坊熟客對他們也滿有信心。

在金中時代,我每天都路經北河街,所以也飲過不少碗「生魚野葛菜湯」可惜小店所在的舊唐樓不久後拆建,這店也不知搬到那兒,亦不知有沒有復業。後來有朋友和這店的太子爺(少東)在台灣大學做同學,推想他畢業後,多數不會繼承祖業,賣涼茶和野葛菜湯,所以此湯便成絕響,之後我每次路經深水埔區,雖四處訪尋,再也嚐不到這鮮味的湯水了。

另一家涼茶小舖則位於上環電車路旁,除了苦茶、甜涼茶外還獨家調製和售賣「信遠齋酸梅湯」。在我們中學年代,酸梅湯屬於較高檔的飲品,不易在其他涼茶舖找得到,而這家賣的果真是酸甜適度可口,喝後不會口乾舌燥,而且有電凍汽水櫃儲存,對於走了二十分鐘路,由堅尼地道校舍走到上環的小伙子來說,確是生津止渴的妙品。不過那時慣於儉樸,最多只會連喝兩杯,付款六角(已比飲其他苦茶或涼茶貴一倍多),從未豪氣地買一整樽,帶上深水埔小輪上邊飲邊享受「藍天白雲碧浪濤」的美景。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