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偶拾
靳杰強
意在筆先手莫遲,鋒迴左右任奔馳....

初學書法,多從點劃開始,先學怎樣起筆,怎樣收筆。其實這些筆法都是由筆劃的聯貫性而來。撇和捺則是右手執筆而分化成左輕右重的結果。相傳王羲之研究永字八法達十五年之久。這種傳說不知有多少真實性,不過可以肯定,人們對永字便因此而有了恐懼症,以為高不可攀,致使窮一生之力也不能從基本技巧裡走出來。

染翰揮毫貴自如,
縱橫撇捺法無殊,
按提蓄放增神韻,
永字從來戲鈍夫。
很多書法理論都著重藏鋒,所謂「無往不收」。這用於橫劃末端收筆是正確的,因為寫完這劃之後必會將筆向左邊移動以便寫下一筆,這就自然而然地做成回鋒的動作和藏鋒的效果。但有人竟將無往不收應用到鉤、撇和捺來,將本來可以使人舒暢心情,將筆送出的動作抑制了,而且將筆劃的聯貫性也破壞了。歷來寫凌空的豎(如中字的豎),其末尾收筆有懸針和垂露兩種寫法,分別是出鋒和藏鋒的好例子。北宋書法家米芾(號海岳外史,又號襄陽漫仕)以八面出鋒著稱。

揮毫何必盡藏龍,
海岳清奇在出鋒,
縮尾埋頭成蠢蚓,
懸針垂露散芙蓉。
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老師教我們寫字,要注意筆順,以後這些筆順便成了我們寫字的習慣。其實筆順主要為書寫方便,但也要考慮到字的形態。例如「方」字的撇,通常是最後一筆。這樣的筆順能使撇無後顧之憂地,直挺挺地飛出。如果以帶鉤的一筆作最後一筆,這撇便不能舒暢而易成彎尾狀,鉤也失去向上挑的必要了。歷來書家寫字,筆順變化多端,單以艸頭,我們就可以在他們的筆跡中找到四種筆順,而且各有不同的意態。

意在筆先手莫遲,
鋒迴左右任奔馳,
字形筆序相牽引,
鳳舞龍翔興所之。
道學先生將做人和寫字扯在一起,做人要行得正、企得正,所以寫字自然非中鋒不可。但從藝術的角度看,中鋒和偏鋒是用筆的兩種方法,而且效果各異,各能表現不同的意趣,怎能以道德來處決高下呢?聽說清代書家劉墉寫字時將筆左搖右擺,前顛後倒,但當眾揮毫,怕人非議,只能正直執管,寫不出自己的字來。台北故宮博物館藏有米芾墨跡鶴林帖,有明顯偏鋒的用筆,可作參考。

眾謂中鋒是正宗,
偏鋒似魅不能容;
襄陽鶴帖揮金玉,
偃仰中偏化六龍。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