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助學
黃志涵
清楚看到這班小人兒在困境中掙扎生活
和成長的歷程.....

自從茂榮和惠珠在我們的網站報告了金中校友籌建「潘海紅希望小學」的計劃後,1962同學的反應相當迅速和熱烈。當此文發表時,大概捐款已達五萬港元,連同1957同學已捐出的六萬餘元,及其他年份校友的認捐,相信已達到港幣十二萬元的目標。

料想不久在廣西省某處,便可看到這所由金中校友合力捐款建成的希望小學,而且這只是第一間,只要各年份的金中校友發心發力,要有第二、第三間希望小學,並不困難。

我和妻子美慶參與香港人在中國貧困地區推行的助學計劃大概也有十年。不過,直接參加捐款建校,卻是第一次,所以覺得很有意義。

從1996年開始,我們便參與了兩間香港機構的助學活動。其一是中文大學校友會屬下的小扁擔勵學計劃,其二是香港福慧慈善基金的建校及助學。遠在加拿大的我們,無緣參加較實際和具體的工作,所以多年來都只是認捐獎助學額,使生活困難的學生,可以繼續他們的學業。

近三數年來,更選擇認捐雙孤(父母親均亡故或失蹤)兒童的資助學額。這些學額除了學雜費外,還包括學生在簡陋的校舍內寄宿和生活、及每年一兩次的衣服文具費用。我們認為這是最需要關懷和幫助的一群,所以捐助的重心便逐漸轉到福慧了。

除捐款外,我們最樂意和興奮的是和受助學生通信。由最開始時,只有小學三四年級程度,公式化的短信,有些看似是老師寫了,叫他們抄的,到後來升了中學,較有深度和談到個人志願和計劃的長信,清楚看到這班小人兒在困境中掙扎生活和成長的歷程,在通信中,他們對遙遠和陌生的「李亞姨」漸漸信任和產生親切感。

可惜路途阻隔,而且美慶行動和旅行均有限制,所以能夠到四川山區和他們見面談話的機會很微。不過,見面與否並不重要,只要這些孤兒能夠通過學校教育,學到足以改變生活和命運的知識、技能、和人生取向,我們便很開心和滿意的了。

其實需要幫助的中國兒童很多,香港人近十年來不斷無私地在中國建校助學,好比在浩瀚無邊的荒野上播種,不必計算播下去多少種籽,他日在荒野上有一苗一株生長出來,便是共同的收穫了。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