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狼文化的爭論 |
||||||||||||||||
| 脫離時空歷史,光控訴而不力證, 不夠說服力.... |
|||||||||||||||||
志涵好友 Humey 對《狼圖騰》的短評意猶未盡,以高粱筆名再論狼文化。 編者 |
|||||||||||||||||
《狼圖騰》,作者姜戎,寫1967至1978 間內蒙古額倫大草原及一切與草原息息相關的人禽獸畜、花草樹木、風景地貌。姜戎以入微詳盡寫實手法,加上強有力的語言,生動並富知識性地展現草原生活習慣,生存環境及生態互動。幾場龐大的生死鬥,張力極強,極盡野性殘忍,如在眼前,如在耳邊,如附毛髮。 |
|||||||||||||||||
|
隨著故事鋪陳,作者流露出對游牧文化的仰慕,對草原狼的崇拜(蒙古牧民相信狼是騰格里,即天,派下來的使者)。穿插於各章節對白獨白,姜戎幾乎沒有錯過任何一個機會褒揚狼和游牧民族的天賦與品性,同時對漢儒及農耕文化批評並以羊性喻之。游牧是狼文化是戰鬥勞動,農耕是羊文化是和平勞動。前者勇猛進取善於掠奪,後者保守懦弱任人宰割。最後一章從狼文化的觀點闡述他的大歷史觀和價值觀。 |
![]() |
||||||||||||||||
|
故事中一再強調草原大命,個體小命,小命絕對要伏於大命之下,犧牲小命以保大命(是否與漢文化之「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很相似),而狼就是藉屠殺小命幫助大草原維持生態平衡以保大命,所以狼也被牧民視為草原的靈魂。在七十年代的中國大陸談生態平衡是很前衛的思想。在到處講環保的今天讀來,更覺此觀念可貴。可惜作者沉溺於公式對稱的遊戲,每褒一次游牧文化,總不忘貶一下漢農耕文化。一再批評漢人只懂開墾土耕,不懂土地載人量,不懂大命與小命的關係,不尊重大自然,對漢文化的批評不遺餘力,卻有失空泛,脫離時空歷史,光控訴而不力證,不夠說服力。土耕是近因,但不是蒙古草原沙化的唯一原因。後現代人都有經驗,毀掉的,又何止是蒙古草原呢!現代化、都市化、工商業化,人口爆炸,早己把大地改變,青山碧海,成了高樓濁流。環保的迫切已是全國全球的問題,不分地域國界種族。 對漢族文化稍有點認識的人,都會知道漢人尊天敬天,對黃土地的濃厚感情,對天地人和諧共存的渴慕。中國人口多天災,人禍也多,而古時的戰禍大多週旋於東西北邊境的游牧民族。漫長的中國歷史,就是中原農耕民族與邊境游牧民族的生死搏鬥,是野蠻與文明的廝磨糾纏。互有勝敗又互相影響。馬上得天下之後,國運如何開展?強蠻可以推進歷史,但只有文明讓歷史得以延續並賦于生命。野蠻不顧一切挺進,文明瞻前顧後步履艱難,千萬年才走出野蠻。 |
|||||||||||||||||
|
人之有別於獸就因能累績文明,又何忍讓文明倒退!而歷代皇朝帝國之興亡,都有錯縱複雜,夾雜偶然與必然多因多果的情況,決非一句狼性羊性之分野便輕易帶過。更何況在經過數千年的互相撕殺又擁抱之後,多民族己溶為一個中華民族,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還提甚麼你羊我狼的!我們都是羊,我們都是狼。作者是文革一代過來,當知道那時候的文化狼性十足。從大歷史長遠看,那個種那個族那個朝那個代不是成功與失敗的混合體?試問人類歷史裡有那一種文化沒有缺憾呢?不管它有多麼優越。 |
|||||||||||||||||
![]() |
|||||||||||||||||
|
姜戎自招漢唐是中國最輝煌的朝代,皆因狼羊文化平衡之故;秦隋短祚,因狼性過強不能持久。這即否定了他一再強調的狼文化唯一優越論,亦間接承認漢儒文化有它的優點。為了遷就單元狼性公式,強把歷史對號入座,從史實裡東拉西湊,以至自相矛盾一再出現。唐太宗李世民殺兄弟奪皇位是勇敢果斷大智大勇;宋太祖趙匡胤兵變陳橋則是忘恩負義奪取江山。兩者分別何在?唐太宗有鮮卑血統,故有狼勇;宋太祖純屬漢人,沒脊樑。 |
|||||||||||||||||
|
作者一再承認,無論生性怎樣強悍的游牧民族,當他們入主中原日久,狼性便會因漢農耕文化的薰染而軟弱下來。間接否定血緣遺存的先天因素,不是絕對唯一影響一民族之性格,後天的生存環境,亦是決定民族性格的主因之一。中國歷史的長流中就有不少例子,契丹大遼是其中之一。強健奮發進取固然是民族生存的要素,野蠻永不止休的戰爭掠奪卻非人類的追求,至少不是大部份人的追求。這或可解釋游牧民族於生活安定下來後,便漸漸離棄野狼式的生存方式。 |
![]() |
||||||||||||||||
|
2004年此書初出版,在國內掀起一陣狼文化及對狼文化的爭論。姜戎對狼與大草原游牧文化的崇拜,或許出於恨鐵不成鋼的苦心,對此書中最後一章也約略有提示。他接受北京青年報訪問,談到初抵草原時常被牧民譏笑(雖不帶惡意)他是弱者,並感到在蒙古人當中瀰漫著一股輕視漢民族潺弱底氣不足的氣氛,使他畢生難忘。這些都可能是激發他以另一角度看壅歷史看各民族的因由。 《狼圖騰》以現實材料織入虛構的小說,借虛構的故事詮釋真實的歷史。單從狼性這角度看多元化的歷史文化,難免有所偏頗簡約化。作為讀者,在欣賞作者精彩絕倫的小說部份之餘,對書中傳達的意識及歷史觀,有必要活讀。 |
|||||||||||||||||
| 主頁 | 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