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候(二)        李美慶
他們又能否激發和回復昔日的
那份情呢....

看過香網主的大作「等候」,頗有同感。我們一生中,真的是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等候」。我是一個心急的人,很多時都沒有耐性去等。燒飯,焗餅,往往都因為心急,頻頻揭蓋開門,以致煮出來的食品不倫不類。等巴士時,常常在巴士到站之前幾分鐘離去或改乘的士,對於等與不等的抉擇和矛盾,數之不盡。能夠在適當的時候去決定究竟應「等」還是「不等」,是否「值得等」,實在需要很高的智慧。就讓我在這裡講個關於「等待」的小故事吧。

這個故事,也許大家也曾聽過,可能不同故事的背境,人物有多少出入,但內容大概也差不多。話說有一對情侶,阿強與阿芬,因為戰爭,男的被徵離鄉服役,臨行前與愛人依依不捨,相約盡量在每年的某一日,回到他們平日經常約會的一棵大樹下見面。

可惜亞強在出征後不久,便在戰場上受傷,大腦受損,失去部份記憶。在戰埸上退下來後,他過著平淡的生活,成家立室,對亞芬和以前的事情,全無印象。

四十年後,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亞強突然恢復部份記憶,漸漸記起,以前的一些生活片段,慢慢地,他終於記起曾經與亞芬訂下的約定。

他馬上回到舊地,希望能夠再與亞芬取得聯絡,只可惜鄉間在這四十年來已城市化,昔日大樹所在的地方,已建成一棟多層大廈。亞強在失望之餘,對亞芬的思念更日漸加深,唯有每天來到這裡,向在大廈門外擺檔的報販買一份報紙,在附近的公園看報,在唏噓中懷緬舊事。

如是者過了一段時間,亞強和這報販漸漸熟落起來,當被問及為何天天到此,他就說出自己的故事。聽完亞強的故事後,這位女報販對他說:

「我為了當年和你的約定、和對你的承諾,這四十年來,我每年都在指定的那一天,來到這裡,希望能夠見到你出現。後來,這裡因為要發展,建成了這棟大廈,我便租了這小檔,每天在這裡守候,希望終有一天,能等到你回來。」

這個看似童話故事的結局,大家覺得如何呢?亞芬的那份堅持,最終能否帶給她幸福呢?她選擇去「等」,最終被她等到了。但闊別四十年,今日的亞強是否還是和當日一樣,他們又能否激發和回復昔日的那份情呢?亞強怎樣去處理他現時的家庭呢?這些都是「等」出來的問題!

以前在日本公司辦事的時候,我的上司告訴我,古時的日本,只有貴族才能擁有姓氏,直至到某一個朝代,國家才頒報法例,命令所有平民百姓,都要有姓氏。當時受教育的人不多,一般人唯有排著隊去請求廟宇內的高憎,給他們改一個姓。而日本人的姓名,全部都是要用漢字。高僧們一時間要為這麼多人立姓,確不容易,所以很多姓氏都是地理上或行業上的名詞,例如:近藤、井上、松下、上山、田土部、管田、狩野等。亦有些平日和高僧過不去的人,更被冠以犬養,大口等等不雅的姓氏。

在我工作期間,曾經從一位日本客人手中,接到一張名片,一看之下,差點令我失儀,幸好沒有笑出聲,為何會如此呢?原來這位客人的名字,姓「我妻」單一個字名「等」。試問:甚麼樣的父母會讓孩子一出生便要「等」呢?等甚麼?為什麼要等?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