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與望夫石

黃志涵
獅頭由一組差不多垂直的石崖構成,
遠望有如獅頭的鬃毛....

馬壩古人類(約十萬年前)生活的洞穴位於韶關獅子岩,其實由兩座只有一百米的小丘組成,論形似和氣勢都不及九龍半島的獅子山。

在香港生活的人當然都知道獅子山。可能慣見了,所以不覺得奇特。其實這山形成於上侏羅世紀,由塌積岩及火成岩組成,山巔正是獅子頭,高 495 米,形狀似一隻伏在山頂的雄獅。獅頭由一組差不多垂直的石崖構成,遠望有如獅頭的鬃毛。獅子從港島北望,清晰可見。而從大圍南眺,獅子的體型更巨大,好像俯瞰山下的望夫石、曾家大屋、大圍、和沙田。它不單是香港的名勝,更憑「獅子山下」一首流行金曲,使它成為香港人「無憂也無懼,攜手踏平崎嶇」的拼搏精神的象徵。

獅子山南麓是竹園、黃大仙、老虎岩等地,第二次大戰後的首十年,是大面積的木屋區。其後隨著香港徙置房屋政策的發展,木屋區變為大型的黃大仙橫頭磡徙置區、樂富村(老虎岩變名而來),和慈雲山村,住著數以十萬計的屋村居民,獅子南麓變化是急劇而巨大的,而且充滿發展的生機。

獅子山北麓是紅梅谷、大圍、和沙田。這幾區的發展和改變並不遜於南麓各區,人口也增加得很快。然而北麓下卻有一座百年不變的「望夫石」,它位於獅子山北麓的一個小山崗之頂,高約15米,原為一塊塌積岩巨石,節理受風化而形成直立的石柱,形狀是一位背著嬰兒的婦女,站在山頂,凝神遠望沙田海,期盼著丈夫歸家團聚。遠看幾乎以為這是一座人手雕琢而成的藝術石像,走近才相信它是天然巨石被風化,構成很多塊巨石堆疊而成的奇石。那雕刻藝術家就是大自然之手。

一直默默佇立山頭的望夫石,在2009年初突然聞名起來,因為瑞士一個非牟利的「新七大奇跡基金會」推出評選「世界七大自然奇觀」的網上投票活動。他們首階段選出 261 個提名中,除了美洲大峽谷、尼亞加拉大瀑布、澳洲大堡礁、喜馬拉雅山、和長江等世界馳名的景點外,香港的望夫石也冷門地入圍。

這座15米的天然藝術石雕縱或最後不能勝出,但已將「望夫石」連同「獅子山」的海外知名度提高不少。韶關有丹霞山、獅子岩、和陽元石吸引遊客,其實香港也有獅子山和望夫石足堪媲美,只因為香港的旅遊宣傳,太著重於大都會的璀燦繁榮和目不暇給的夜生活,對於自然景物很有點「本地薑唔辣」的自薄自貶毛病。

我曾旅行獅子山和望夫石三次,都是少年和青年時代。有一次是金中畢業後,曉明社的康樂活動。參加人數不足十人,個個都是年青力壯,勇字當頭,所以連一幅地圖和簡單指南針都沒帶。出發時間,因等齊人馬而延遲了,錯過了在清晨涼爽天氣下趕路的有利時刻。記不清是誰領隊帶路,在火熱的山路上行行轉轉,至下午三時還摸不清攀登獅子身和頭的路徑,結果大家將「勇字」放低,理智地分析形勢,明白若日落前找不到下山路線的嚴重後果。

於是摸索一番,找到從獅子山坳通往紅梅谷的山徑,四時後便在望夫石下休息拍照。在日落那淒美的夕陽下,看著「背子望郎歸」的婦人,本來「不知愁滋味」的曉明社友,心情不禁沉鬱凝重起來。這時獅子山上飛來幾隻黑耳鷹,在婦人頭上盤旋,也許勸她:「不如歸。養兒育女猶勝癡等留名!」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