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緣分」            李美慶
主動地伸出自己的一雙手
去與人結緣....

剛剛看過茂榮和我們分享他對「緣分」的一些看法,很有共鳴,也想藉此表達一下我對「緣分」的一些零碎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緣」有分人緣、物緣、事緣,無論是那一種,一經遇上,便立刻訂立了一份關係,但究竟這份緣會怎樣延續和發展下去,就要受很多其他環境、時空等的不同因素影響。也許這就是「緣」與「分」的關係吧!至於能否將有緣變到有分,這份緣會帶來好或壞的結局,完全是要靠個人的努力去建造和用智慧去處理或終止的。

我這人一向思想簡單,對一般踫到的人、物和事,通常是以樂觀和正面的態度來接受。每一個人、一件事、物都必有好和壞的一面,如果我能學會多欣賞好的一面,能夠多惜緣、多欣物,那便是與他(它)結了一份好的緣。對於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唯有將他(它)放下,學識隨緣,或甚至「絕」緣。

我自小有很多健康問題,所以一生人閱「醫」不少。有些醫生,雖然在醫學界很有名望,亦有很多成功的病例,但我和這幾位醫生,總有點格格不入的感覺。幸好我也很有福氣,常常會遇到一些良醫,在醫療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這也許就是所謂與他們有沒有「醫緣」的關係吧。

我相信,「緣」是可以自己主動去「結」的。

在科技和資訊都已超越一切時間、空間限制的今時今日,世界各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我們現今可以說是同住在一個地球村。各處不同的地方,各種不同的需要,都很容易地被人報導。近年就有很多志願團體,凝聚了不少義工,組織了服務隊,到世界各地貧窮落後的社區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提供醫療服務,為村落建房子、引入清潔食水、建校助學、助養孤兒、指導和向村民提供耕種和牧畜的材料和新知識。各種各樣的義工活動,歸根究柢都就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主動地伸出自己的一雙手去與人結緣。

最近在香港看到一段電視訪問,被訪者是兩位很有善心的小市民。一位是在屋村開大排檔的李重慶先生。他每天提早兩小時開檔,免費提供粥、腸粉、麵包榚點等早餐給屋村內的150 位老人享用。受惠的老人家除了享用適當的營養早餐外,心裡有被關懷的溫暖,精神上亦有每早能與同輩聚會的舒暢,不會感覺孤獨。他的善舉引來很多其他小市民的認同,都自願地送他一些早餐材料,如大米、麵粉、油等等,減輕他經濟上的負擔。他在善舉被報導後,收到很多鼓勵和支持的信件,其中更有中、小學生要以他為榜樣。

另外的一位被訪者是一間茶餐廳的老闆娘。她主動聯絡了幾個社會福利機構,每天提供午、晚兩餐的熱飯菜和湯水給經這些機構評定為有需要的人士。人數沒有特別的上限,因應她自己所能負擔的經濟,盡量送出需要的餐數。受惠者一經被評定後,在指定的一段日子內,每天便可憑飯券到茶廳餐領餐兩次。這位女士的行動,同樣引來社區中其他市民的回應,紛紛送來其他物資如棉被、寒衣、 T-SHIRT 等給這些有需要的人。物料供應多了,老闆娘更進一步在區內組織關注露宿者的志願隊,在晚間探訪露宿者,向他們派發衣物和食品。

這段訪問使我最感動的,不單只是這倆位市民的善心,而是他們能坐言起行,在自己可能的有限資源內,主動出擊去做一些事,令身邊有需要的人得到少少的溫暖,因而更吸引到區內的其他人士去共同參與伸手助人的活動,一同真正感受「施比受更有福」的快樂。

原來「緣」不單是由天注定,還可以是自己去「結」的。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