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買 菜 李美慶 | ||||||||||
先到街市買菜,試用各種不同的 食材烹調.... |
|||||||||||
![]() |
|||||||||||
小時候,跟媬姆到九龍城街市去買菜,是一個很好的節目,平日要「乖」,媬姆才會間中帶我去一次。到了街市,我就會被寄「泊」在一間雜貨店的櫃位旁邊,靜靜地等她回來接我。 當時用作包裝食品雜貨的,主要是報紙、鹹水草和紙袋。買菜的人通常都會自備一個藤織的「菜籃」。如果買較大量的乾貨,店舖就會用一個大的平底厚紙皮袋。袋的兩邊,穿了一對小孔,用幼幼的一條紅白相間繩子穿著,再加一個用竹筒和鐵線做的手柄,將袋口的兩面連接。活雞放在裡面,有少少的活動空間,伸出頭在袋口喔喔叫而不會走出來。紙袋用完後,仍可留起竹手柄日後再用。 |
|||||||||||
唸書的日子,通常都由媽媽買菜,我只是間中跟她去一趟街市。那個年代,香港開始有肉食公司,部份街市的檔口,漸漸搬入這類在高層大廈地面舖的肉食公司。這些地舖通常有豬、牛、鮮魚、豆品、鮮花、水果、蔬菜和燒臘檔,由個別檔主租用。肉食公司方便了街坊,無需去較遠的街市也可買到鮮貨。70年代,膠袋開始取代以前的包裝材料。膠袋成本較低,輕便耐力又不漏水,大家都覺得十分方便,確實是買菜的一項進步。 |
![]() |
||||||||||
結婚早期,初做家庭主婦。每天下班後先到街市買菜,試用各種不同的食材烹調。街市就在家的後街,老公回家前有時會逛到街市內,和我扮「偶遇」然後一起回家。平淡的生活中,也常有這類的小樂趣。 繼後家中人口漸增,要買的菜便漸多,加上已搬到交通不太方便的地區,所以在移民加國前早已習慣一次買幾天的菜,魚、肉、瓜、菜、水果,各樣也買些,急凍或冰鮮後逐日享用。 在這期間,香港政府在環境及市區發展上,有很大改進。一般的「濕街市」,亦漸漸遷入多層的街市大樓。新型街市內有空調設備,每一攤檔均有水電供應及排水設備,衛生及清潔條件都比舊街市好。但一般人仍是比較喜歡逛舊街市,也有小販將檔口擺在街市大樓旁邊。 |
|||||||||||
![]() |
由於早前在香港已習慣了一次過買多天的菜,移民來到加拿大後,不需要特別的適應,很快便融入此地的買菜文化,逢星期六送了兩個兒子到中文學校後,兩夫婦便一同去買一週的菜。 有人說東方人不擅長對子女和自已關心的人表達關懷,常常會用食物來代表愛心。也許部份是這個原故,又加上剛剛是兒子們的發育時期,食量不少,所以每週都買大量的菜。初來此地的時候,超級市場都還是用大紙袋載食品,但在若干年後,也轉用了輕便的膠袋。 |
||||||||||
時至今日,孩子已長大離巢,家中人口又再變少。由於我近年,多留在家休息,買菜的任務,也就交由老公負責,他在下班後,順道買菜回家。可惜,他早已習慣多買,每次買回來的菜總多於需要的,以至我要將多餘的食物急凍,最終令我要常吃藏在冰櫃內已多時的「古董」。 今天,環保的意念漸被重視和推行,超市和商舖相繼支持盡量不用膠袋,希望鼓勵多些人關注環境染污和保育的問題。香港在去年已推行「每月無膠袋日」。各商戶和超市訂於每月的首個星期二,不向顧客提供膠袋,希望顧客能自行帶備環保袋購物。顧客如果堅持要膠袋,便要每個袋支付五毛錢,捐給指定的環保機構。幾個星期前,香港更進一步推行了「日日無膠袋日」,實行加強市民對環保的意識,檢討自己的購物習慣,提醒自己常備環保袋出外購物。 今天,我們買菜時,都盡可能帶備環保購物袋,減少使用膠袋。再想,如果我們能重回到以前的做法,用鹹水草和紙張去包紮東西,也未嘗不是好事呢! 有人說過,我們這一代,是借用了子孫的空間,我們有責任將現時的環境,好好保育。那麼,就讓我們在今年 3月 28日「地球日」來臨之前,認真地思考一下,我們如何能盡我們的力量,去保留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吧! |
|||||||||||
主頁 | 目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