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鞍山蒼蒼 黃志涵 | |||||||||||||
不久我們便跨越浮石斜坡,跑上最險峭的 一段山徑.... |
||||||||||||||
![]() |
||||||||||||||
1963年入讀馬料水崇基學院,並幸運地獲分配宿位。宿舍遙對著蒼蒼的馬鞍山和洋洋的吐露港,每天看著雄偉旳馬鞍,幻想有一天跨上馬鞍,沖天而去,遨翔於九天,也可以從馬鞍躍下,在吐露港中暢泳而回,盡享山海勝景。 |
||||||||||||||
遙看鞍山數月後,便有機會登臨。因為崇基學院每兩年為學生舉辦攀山渡海比賽,鼓勵同學強身健體和親近大自然。1964年我第一次參加攀登馬鞍山比賽,竟然被選定擔著系會的大旗,跟隨化學系的長跑和登山好手,直奔山峰。初段是貨車路和山徑,經過鐵礦場,沿途佈滿碎石,並無越野的感受,過了礦洞入口,才開始攀爬而上,山坡不太斜,但無樹少草,無處借力,而且滿佈大小不一的浮動石塊,上面的人觸動浮石,便會使它向下滾動,而且越滾越快,直接威脅隨後攀爬而上的人。山雖不難爬,卻是危機處處。 |
![]() |
|||||||||||||
由於有前輩高手帶路,所以不久我們便跨越浮石斜坡,跑上最險峭的一段山徑。擔著旗雖然吃風吃力,但有時可利用長長的竹旗竿做手杖,減少了滑倒跌地的機會。咬著牙筋、喘著氣跑到山巔終點,大風從四方八面吹來,吹走了疲困。回頭望望,原來還有很多同學在奮力攀爬,雖然緩慢,但不放棄,始終會抵達峰頂。其後我才明白,大學的傳統和校風,就是這樣潛移默化地孕育出來的。這一年化學系獲得系際亞軍。作為新丁旗手,我是化學系跑抵峰頂的第五名,是我在數年運動項目中得意之作。 兩年後,又一次攀山比賽,這時我已經是社會學系三年級學生。身為老大哥,不再爭強鬥快攀山,著意於鼓勵和協助一年級的師弟妹攀爬鞍山,希望為系會奪取參加人數最多的獎項。 |
||||||||||||||
![]() |
分組時,我和三位師妹、和一個師弟同組。一路上山,左扶右推,很有點忙亂,分段休息了幾次,才慢慢地抵達山峰,每人獲頒得一枚小小的登山紀念章,算是功德圓滿了。可是「上山容易下山難」,要扶持小師妹安全下山(小師弟已自行離去),不在浮石坡上滑倒,便被滾下的石塊打傷,竟花了比上山還更多的時間,幸好除了一人滑倒時擦傷手腕外,其他兩人無損無傷,師兄總算護花有力。這可是四年大學最後一次逞英雄了。 |
|||||||||||||
這之後四十多年,儘管去過發展中的馬鞍山很多次,卻從沒有閒情和充足時間再次踏足蒼蒼的鞍山,連以往流連多次的大水坑、烏溪沙兒童村、天主教修女院、和何東樓等地方,都只能遙知它們的消逝。 現時的馬鞍山已是人口擠逼的新市鎮,和四十年前的郊野風貌,當然絕不相同。幸好綠水雖不再長流(大水坑已填平發展成為屋村),但「青山不老」,雄偉聳立的馬鞍山依然高高在上,俯瞰著山下人世間的發展。 帶著懷舊的情懷,在一個晴朗的下午,我找到馬鞍山村路(良友路),輕快地走上山去。馬鞍山山腰,原有一條鄉村,在1960年代馬鞍山鐵礦場全盛時期,住在這村的礦工及家人有五千多人,形成一個獨特的傾向國民黨的小社區。 可是現在一看,除了村口一座一米半高的「沙田馬鞍山村信箱」,仍然散發著現代氣息之外,村裡多數村屋都已空置和荒廢。原來1981年五月馬鞍山礦場正式結業後,近三十多年來,多數是年老和依戀著這個舊社區的礦工,寧願終老於村屋,也不想再適應山下的新社區生活。整條村瀰漫著黃昏近晚的氣氛。也許下次有機會重來時,夕陽已西下,連映照著黃昏的晚霞也無處可覓了。 |
||||||||||||||
主頁 | 目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