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書介紹 黃志涵 | ||||||||||||
他的坦白直言,引起港人不少 迴響和關注.... |
|||||||||||||
![]() |
|||||||||||||
鍾尚志醫生所寫的「刀下再留人」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全書共收錄三十篇二千至五千字的短文。他說這書的故事『跨越了我求學、行醫、講課的生涯,亦覆蓋了我踏足過的五洋七洲和神州大地…大體上我盡量忠於事實,真確地記載了當時的感受和心情。』 |
|||||||||||||
不錯,鍾的文字精簡流暢,沒有職業小說家的著意舖陳情節和高潮,也沒有浪用大量文字去很細緻地描繪故事的細節,更沒有運用華麗和艱深的文字堆砌和潤飾,但卻使人讀得舒服,並可吸收不少醫學知識。 鍾在香港出生和成長,中學畢業後到愛爾蘭學醫。1980年學成回港,任職廣華醫院外科,1984年加入剛成立的中大醫學院,1995年,任講座教授並中大醫學院院長, 2003年「沙士」爆發時,他率先提出疫症已在香港社區爆發的警告,之後與中大醫學院師生,冒著病和死的威脅,緊守崗位,配合全港專業和大無畏的醫護人員,齊心抗疫,渡過「沙士」大難關。 |
![]() |
||||||||||||
2004 年鍾辭去香港一切職務,到巴布亞新畿內亞 (Papua New Guinea) 出任當地醫學院的外科教授。 2007 年回香港,他曾在香港立法局 「沙士事件調查委員會」中被邀作證,道出當年醫療第一線的辛酸工作史,他的坦白直言,引起港人不少迴響和關注。 有關鍾醫生「求學」的文章編成「磨劍十年」一章,共有七篇。他在愛爾蘭皇家外科學院讀醫時,遇到幾位十分認真、和要求極高的嚴師,單是手洗試管、用自動吸量管吸一百毫升的水注入瓶子、和用電子天秤量重,已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訓練時間,使他充份體驗到「百分之一百準確度」是什麼意思,也使他明瞭教授的一句口頭禪「實驗室研究是九十九份失望外,加一份驚喜。」這認真、嚴格、和絕對準確的訓練,也許就是他日後成為成功的外科醫生的基礎。 |
|||||||||||||
![]() |
當他首次在醫院的科研報告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時,他的導師和教授將他花費十多個白天黑夜才編成的三十七張彩色幻燈片( Power Point 的前身) 嚴格審閱,之後只用了五分鐘時間,便將鍾的大作刪到體無完膚。教授說,下次提交的報告稿只可有十五張幻燈片,每張不得超過七行,每行不得多過五個字。要背熟每張幻燈片的說明文字和補充,十分鐘內必須讀完,另要閱讀其他人做同類研究的資料,以備解答五分鐘的聽眾提問。結果鍾經過三次反覆修改和試講,才在正式發表時,完成任務。他當然視這幾位嚴苛的教授為恩師。
|
||||||||||||
不過,在巴布亞新畿內亞教導和訓練學生時,他卻沒有照搬愛爾蘭教授的嚴苛方法,他懂「因時、地制宜」,在教育、醫療和設施均大大落後的環境下,他採用「柔多於剛」的方法,使小醫院和小社區的醫學生都能建立自信和習得專業技術,為自己的社區提供合適的醫療護理。留巴三年,鍾醫生當然已訓練出多位良醫,可是,他離開後,會否後繼無人?何不「三年又三年」,使他們基礎更鞏固?
|
|||||||||||||
主頁 | 目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