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體西用               黃志涵
什麼民心、民權、國家利益,全都可以
為慈禧太后而犧牲....

相信大家還記得在金中的中史課程,曾讀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當時的理解是:

「此為清末洋務運動主將張之洞的倡議,希望藉以挽救清皇朝的頹勢,經多年努力,結果還是失敗而終。腐朽無能的皇朝,終被革命力量推翻,無法擋得住歷史進步的洪流。」

張之洞是清末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出身於官宦人家,通過科舉制度,十六歲便得舉人第一名,成為「解元」神童之名,蜚聲朝野。可是卻於十年後才在會試中,被慈禧太后親自將他從二甲進士的名單中,提升到一甲的第三名,獲得探花的名位。因此,他在科舉道路上,雖然不十分順利,但卻因為「解元、探花」的地位,和受慈禧親點的殊榮,成為惹人注目的官場新貴。

就因為這殊榮,張之洞一生雖多次以「愛國愛民」為政治標榜,實際卻一貫唯慈禧心意是視。什麼民心、民權、國家利益,全都可以為慈禧太后而犧牲。究其原因,他將個人的功名、地位、和榮辱置於第一位,而慈禧才是掌握這一切的人!

清光緒年間,康有為和梁啟超等在光緒皇的支持下,在北京組織強學會,一時聲勢浩大,很多京官加入為會員,並出銀贊助。封疆大吏如劉坤一、袁世凱、張之洞也紛紛入會,為光緒他日若能親政掌權而買下政治保險。強學會還在上海出版了「強學報」,不過只出了三期便被張之洞以該報「反孔」的大不敬為理由,將報館查封。隨後派親信汪康年接收報館和經費,另辦一份時事及政治利物「時務報」以代表自己喉舌,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時務報」創刊時便請了梁啟超為主筆,報刊的宗旨是變法圖強,和光緒皇帝的理想遙為呼應。梁以任公為筆名,每期撰寫四千餘字,文筆暢達,說理清晰,說服力甚強。數月之間,「時務報」風靡全國各省份,銷至萬餘份,創中國有現代報章以來,最高銷量。張之洞對這成績很滿意,因為他利用報章「推行己志,獲取社會聲譽」的打算,似乎成功在望了。為了擴大「時務報」的影響力,張還指示報館湖北省各大小衙門都按期寄送一本;各書局、書院、學堂則分別多寡寄送,所有款項,全部由湖北省善後局匯付報館。各衙門、書院、書局等收的都是免費報刊。

不過,張之洞的如意算盤並未如願,因為梁啟超他們發動的「維新運動」包括了「民權、民治」和張之洞主張的「君臣之義與天無極」有很大矛盾,而梁不是應聲蟲,不會聽由張擺弄。所以,不久張的幕僚便控訴康梁等人「煽言變教,上則欲散君權,下則欲行邪教,群賊披猖,毫無忌憚。」要求張之洞批駁康梁的主張。

為了「正人心,辟邪說」,張果然寫出「勸學篇」內、外兩篇。內篇有同心、教忠、明綱等九篇闡述世道人心和倫理道德,和康梁的思想,針鋒相對,反對民權平等,堅持綱常名教,稱為「中學為體」。外篇包括益智、游學、學制、廣譯、變法、變科舉等十五篇,主張採用西學,大辦洋務,和改革圖強,稱為「西學為用」。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很快便成為張之洞洋務派的招牌,張刻印了勸學篇,向各地寄發,並在「湘學報」、「時務報」連載,也向北京的軍機大臣,部院大臣等贈閱,其後,光緒皇和慈禧也看了勸學篇,兩人都視為至寶。光緒頒發上諭:「持論平正通達,于學術人心大有裨益。著將所備副本四十部,由軍機處頒發各省督撫學政各一部,俾得廣為頒布,實力勸導,以重名教而杜危言。」

慈禧看到「中體西用」維護「絕對皇權」,反對維新派的「尊民權,約軍權」正合她的千秋萬世帝皇夢,所以將「勸學篇」欽定為維新教科書,向全國推行,印刷二百多版,達二百萬冊之多,成為影響晚清以至民國有關中西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著作。不過,影響力雖然有,但張的理論卻經不起歷史的考驗,在清末至今的百年中,多次失敗,成為只供憑弔的過時學說。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