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鐵、製軌、築路             黃志涵
之後的二十多年,他艱苦不屈地
經營這些業務....

晚清洋務運動的主將張之洞提倡「中體西用」理論,對於清末民初旳思想界,產生廣泛影響,而張之洞本人也能身體力行,在其湖廣總督的任期內,於湖北、湖南等地創設了大型工廠,建築了鐵路,督練了新式陸軍,和改了舊學制,設立新式學堂,營造出新景象。

張之洞到任湖廣總督後,便即訂出「煉鐵、製軌、築鐵路」的策略。他說:「鐵為百業之基,軍需民用無不用鐵,歷年購自外洋,利權皆失。再不自鍊鋼鐵,此等關係國計民生和軍需邊防的利器,事事仰給于人,惟事以銀易鐵,日弔月長,貧弱之患何所底止?」

這種「一條龍」的生產方法,符合現代的生產規劃理論。不過,鍊鐵既要鐵礦,亦要煤礦,雖然說湖北省兩者皆有,但具體勘探開採和生產卻需時甚久,並非三五年間的事。所以一面籌策開礦和設廠,另一方面則設法將早前任廣東總督時,所創設三間西洋設備的鍊鐵廠、布廠、槍炮廠遷往湖北,擦亮了洋務運動的第一面招牌。之後的二十多年,他艱苦不屈地經營這些業務。

當建設陸續完成時,張之洞卻於1907年9月,年屆七十一高齡時,被慈禧召至北京,擢升為大學士,就任軍機大臣,置身中樞,官高爵顯,在仕途上更上一層樓,遂了他平生「為滿清皇朝賣命,換取最高官銜爵位」之志。當時和他同時由封疆大吏調入中樞就任軍機中臣的,還有袁世凱。

不足兩個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便在兩日之內,先後去世(很多人相信兇殘惡毒的慈禧在自己病重時,令太監毒殺光緒,消滅他復登帝位的機會),遺詔以溥儀繼位,並於慈禧死後十幾日便舉行登極大典,成為清朝的末代皇帝,是為宣統。

宣統的親父載灃成為攝政王,這時才二十五歲,他本來是光緒的胞弟,對張之洞還算尊重和客氣,可是對於「向慈禧告密,出賣光緒,令他被幽禁瀛台,終於被毒殺」的袁世凱,卻難以容忍。所以,他曾和光緒的皇后裕隆協議,憑光緒的遺詔誅殺袁世凱。不過,當時袁雖然身處北京,但他的心腹手下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都統率著北洋新軍,駐守京城附近,若這些人起兵為袁報仇,清兵實難以抗禦。

更關鍵的是張之洞此時提議將袁「革職回籍逐出北京」。此舉無異放虎歸山,使袁得以逃回河北,在北洋新軍的保護下,靜觀辛亥革命爆發,之後以北洋兵力及清皇的退位為籌碼,騙取了革命的成果,奪得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的職權,不斷賣國求財和打壓辛亥革命的志士。其後更膽大妄為,喪心病狂地試圖推翻民國,自立為皇,恢復帝制,幸好他徹底失敗了,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令人民痛恨的竊國大賊。當日在軍機處救他一命的張之洞,間接成為禍國的幫兇。張一生以救國拯民自勉自許,救袁一錯失也許成為「終身功過帳目」上,最大的負資產。

幸好,張的洋務運動對辛亥革命也有間接貢獻,因為他在湖北練成的新軍藏有不少革命志士,在雙十革命打響第一槍的革命隊伍,就是來自張之洞的新軍。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