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走馬看茶花
黃志涵
作為中學生的我,最留意的
是九一八事件....

當我們在金文泰中學讀高中時,中史由黃兆鈐老師授課,是大家喜歡的一科。可是,當年香港教育司署的課程規定,中國歷史止於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的重大事件一概不准講授,使我們同當年全港中學生一般,對於中國現代史的重要事件,一無所知。

這其實是二次大戰後,英國殖民地政策的一項陰險招數,它盡量使香港青年學生成為現代史的文盲,從而削減他們的愛國心和民族精神,較易成為大英殖民地的順民。這陰險政策在香港推行了大概半個世紀,直至 1997 回歸前幾年才被取消和改變。

雖學校不教,幸好我們在金中已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所以,不久便涉獵到如國賊袁世凱稱帝、宣統復辟、軍閥混戰,中國共產黨成立、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九一八、一二八及七七等侵華策略、西安事變、國共合作、汪精衛賣國、八年艱苦抗戰、日寇投降、國共相爭、國民黨戰敗遷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等等重大的現代史事件。對於從1911到1949年中國的情況有了一個概略的認識。

在這許多歷史事件中,作為中學生的我,最留意的是九一八事件。在 1931年 9月18日的晚上,日本關東軍,以南滿鐵路被中國軍破壞為藉口,在瀋陽發動進攻,揮軍入侵瀋陽北大營,當時,東北的最高軍政首長張學良身在北平,在電話給予榮臻(當時東北最高軍事指揮官)「不抵抗」的命令。其後,日軍再緊逼,榮臻再致電請示張學良時,電話線已被切斷,於是改用無線拍發電報,於 9 月19日黎明才到達北平,此時,日軍已經佔了整個瀋陽城。

這筆不抗抵日軍,以致國土淪陷的「國恨家仇帳」是全國人民所要算清的。本來帳應該算到蔣介石頭上,因為他以全國最高軍事領導人的身份,於9月16日,覆電張學良說:「無論日本軍隊在東北如何啟釁,我方不予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張學良就是領受了這「不抵抗,不逞一時之憤」的軍令,以至讓日本關東軍長驅直進。可是,張學良於九月十九日在北平協和醫院帶病接見大公報記者時,卻只承認自己下令東北軍隊不抵抗,沒有說明這是蔣介石的最高指示和強硬命令。
因此,全國輿論的矛頭便直指張學良,罵他貪生怕死,不抵抗、不守土,有失軍人本色。也有人指他生活荒唐,醉生夢死,還沉溺毒品,應即革職查辦,甚至,應殺之以謝東北百姓。成為全國眾矢之的,張學良當然十分難受,尤其當革命元老馬君武發表一首怒罵張學良的哀瀋陽詩後,立即全國風行,將張的形象掃到谷底,此詩云: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當行,
溫柔鄉是英雄塚,哪管東師入瀋陽。
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
瀋陽已陷休回顧,更抱阿嬌舞幾回。
其實,此詩內容並不真確,朱五小姐和影星蝴蝶和張學良並無親密關係,是馬君武「屈」人之作。不過,滿腔怒憤的國民卻照單全收,使張學良差不多在全國無一立足之地。後來他辭了華北最高指揮官之職,從北平移居上海,受上海青幫頭子杜月笙的保護,由美國醫生Hanny W. Miller替他和家人戒毒,在一個月內成功除癮。隨即,在1933年4月,他攜同全家乘坐郵輪出國。在國難當前時放洋出國,當然惹來更多抨擊,連林語堂也寫了一首打油詩諷刺他一番:
贊助革命丟爸爸,擁護統一失老家。
巴黎風光多和麗,將軍走馬看茶花。

張學良一家在歐洲旅遊,先後到過法國、德國、英國、瑞士,最後停留在意大利,成為意大利獨裁者麥索里尼的賓客。在短短的數月間,他的政治觸覺便感染了獨裁政治和軍國主義的色彩,鞏固了他對領袖蔣介石的擁護和效忠。也在這時刻,蔣介石拍電報找張學良,召他急行回國,協助剿共,任命他為「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駐節於武漢,指揮由華北調來華中的東北軍約二十萬人,再次成為舉足輕重的軍事領袖。這時已是1933年12月,離他倉徨出國只不過八個月。從此點開始,張學良便踏入人生的新階段,成為中國抗日歷史上一個關鍵人物。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