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334 新學制
黃志涵
改制所耗用的巨大財力、人力、和物力
卻已無法一一細算....

自從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在教育制度、課程及師資方面都推行了很多改革,令學生、家長、教師和校長為適應改革而疲於奔命。但改革的效果卻未在學生成績、年青人品格、整體社會生產力、和勞動力質素等範疇顯現出來。所以社會大眾對這連串改革似乎譭多於譽。

最近的大改革在2009年9月推出,稱為「334新學制」,主要改革是將現時的「五年中學,兩年預科,三年大學」改變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

三年高中被命名為「新高中」,成為香港中等教育的最重要環節。預期將來的高中畢業生在知識、思維、科技、品格、及公民意識等方面皆遠勝於現時的中五或中七學生,且更能在現代科技化的香港社會作出貢獻。

「334新學制」其實是還原到1960年代的中文中學學制,也是我們親身經歷的金文泰中學六年課程。「世事循環,溫故知新」莫過於此。昔日,我們於金中畢業後,須另考「新亞、崇基、聯合」等學院,及「台灣大學聯考」,若考入中大或台灣各大學,便接受四年大學教育,這種學制和當年台灣和美國的學制相同,也和中國現時的學制相通。

至於在香港通行至今的「五二三」學制,其實是英國制。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時是採用四年制,而當時香港大學是三年制,所以在中學和大學的銜接點出現混亂。其後港英政府通過「大學撥款委員會」向中大施予巨大壓力,既逼且誘地使中大屈服,進行「四改三」,向港大看齊,其他幾所大學,除樹仁外,都紛紛屈服,成為三年制大學。

可是,三年制大學究非現代專上學制的主流,因此香港特區政府又順應中大的強烈要求,同意將全港大學還原為「三改四」。而這兩番改制,所耗用的巨大財力、人力、和物力卻已無法一一細算,以社會成本效益而言,肯定是一大虧蝕!但這筆帳又可向誰算呢?

要銜接大學三改四,中學自然要相應改制,「334新學制」能夠使香港的中等和高等教育,順利而平穩地接軌,可算是它的一大重要功能,然而,它的重大功能還包括:

(一)使香港現行的九年免費教育可於學生完成初中三課程時,順利脫勾。

(二)新制度下,學生在六年只需在高中三參加一次公開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無需如現制的參加「中五會考」和「中七高考」兩次公開試,大大減低中學生的考試壓力和備考時間,從而使他們有更多時間和空間參加科技、體育、社會事務、創意設計、和藝能發揮等全方位探討。

(三)新制的中學文憑公開試,與現時的「中五會考」大不相同。主要是在評估意念上有重大改革。新制以「水平參照」取代中五會考的「常模定級」(即拉 Curve ),考生成績只能與既定的評估標準比較,不會和其他考生比較,也不會因為其他考生成績的高低而影響自己的等級。

這一改革,亦可有效地為新制中學生減壓,使他們有較輕鬆的心情朝著:「學會學習」和「全人發展」兩大中等教育的目標進發;使未來的中學畢業生成為更有朝氣、更進取、和更高品格的新一代年青人。看來「334新學制」目標正確、規劃創新、和切中時弊。我期待它的成功。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