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福建土樓之旅 (一) 開元寺、蕃客墓園 黃志涵 |
||||||||||||
可算是中國古建築的神奇 抗震傑作.... |
|||||||||||||
![]() |
|||||||||||||
早上從香港直航福建廈門,一切順利,十一時許便抵達廈門國際機場。這時從香港隨團而來的領隊孟小姐,再點名數人,原來是一個大團,共有四十二人。當地旅行社安排了一輛行車不超過兩年,可載客五十人的巨型旅遊車作為我們全程的團車。領隊介紹司機,說他是經驗豐富而且很謹慎安全的師傅,團友不需顧慮行車安全。領隊的話可真說到我們的心裡,因為最近中國各地頻頻發生旅遊車交通事故,香港旅客意外死傷者為數不少,大家心中不免有陰影。 |
|||||||||||||
從廈門逕自開車往泉州市,車程本是一小時半,但因已經開始下雨,所以差不多用了兩小時才在泉州吃午飯,福建省的團餐,比貴州省的豐盛可口,魚肉和雞等都有適當份量,不似貴州的多菜少肉,團友往往下箸不見肉。這其實反映出兩省經濟和旅遊發展的差距,也反映沿海地區在開放政策下比內陸地區佔較大優勢。 午飯後首先參觀泉州市內的開元寺。這古寺初創於唐朝,原名蓮花寺,「寺貌巍峨,雙塔聳峙」,至今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其後多次重修,其中以明萬曆和清嘉慶的最為盛大,嘉慶重修的碑記現時仍在寺內保留。 |
|||||||||||||
![]() |
|||||||||||||
千多年來,開元寺的很多殿閣樓台多有改變,已非原貌,唯獨寺內有兩座東西對應的八角形五層石塔,千多年雖經多次地震和天災人禍,仍然保留得相當完整無缺,可算是中國古建築的神奇抗震傑作。 原來雙塔的建築場地開闊,基巖為礎,塔中心用花崗石疊砌成八角巨型「筒中柱」,柱圍十五餘米,起著穩固重心,支撐整體的關鍵作用,加上倚柱、壚斗、和華拱等石製組件配合,整座石塔很符合力學要求,令現代建築學家也嘆為觀止。兩塔只可離遠觀賞拍照,不能登臨細看,大抵可視之為兩座巨型石雕塑藝術品。 遠在南北朝,泉州已有大船與南海諸國通航,到唐代,已成為南方大港之一。宋、元兩朝代,泉州迅速發展,對外貿易空前繁盛,地位已超越廣州,成為「 四海舶商,緒蕃琛貢,皆于是乎集」的東方第一大港。這地位一直保持到明清交替的年代。此後,泉州的對外交通漸漸式微,幸好民間海上貿易仍然活躍,而且出現向海外大批移民的浪潮,這使泉州成為台灣同胞最主要的祖藉地和著名僑鄉。 |
|||||||||||||
![]() |
泉州也是依斯蘭教和景教傳入中國的重要地方,所以市內,有很多有關伊斯蘭教的名勝和有歷史價值的古蹟。我們冒著小雨參觀了伊斯蘭教的靈山聖墓、蕃客墓園、和摩尼教堂。靈山聖墓,是元代三位伊斯蘭傳教士的墓地,他們分別名為一賢、二賢、和三賢,由當時的教主遣派來中國宣教,經數十年艱苦經營,在泉州建立依斯蘭教會,收了不少信徒,使泉州成為中國伊斯蘭教的發源地之一。三賢其後都在泉州去世,葬在一個小山崗上,歷年來,依斯蘭教徒常常來此膜拜,成為該教的聖地,也成為泉州的重要旅遊景點。
|
||||||||||||
蕃客墓園是安葬在中國去世的阿拉伯、中東、和東南亞等國僑民的特設墓地,裡面葬了數以千計的外僑,其中尤以阿拉伯人為多。原來元朝泉州的海外交通最盛,除了吸引很多外商來中國外,也吸引了從事其他行業的外僑留在中國定居和發展,其中有些還出任元朝的官員,成為相當顯赫的人物。這班在中國建家立業的外僑,死在中國,也葬在中國,他們的墓碑也用阿拉伯語文刻鑿,而且是平放在地上,跟中國人的墓地明顯不同,很有伊斯蘭教的特色,因此也成為熱門的旅遊景點。 旅程的第一晚在泉州的四星級酒店住宿,由於下雨,而且酒店附近沒有商業區和民居,晚飯後大家都沒有外出逛街。泉卅的酒店無論硬件建設或軟件服務都相當好,大概領先貴陽市三年以上。 《本節完,全文待續》 |
|||||||||||||
主頁 | 目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