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職場 (六)         黃志涵
訪老人評估其孤獨、生活能力、
及倚賴級別....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香港政府逐漸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使家居的貧窮老人得到最起碼和基本的資源幫助,得以渡過餘生。然而窮苦老人的另一種需求,院所照顧便浮現出來。但怎樣去界定、評估、和量化這項社會需求,成為社會福利署的迫切課題。為了解決這問題,社署成立一個跨部門和官民合作的工作組,民間力量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統籌和代表,工作組的主席是社署一位助理署長,限期九個月提交評估報告。

工作組經過幾次會議,認為需要進行實證調查,直接向社區的老人探問和搜集資料,根據調查所得,量化社會需求,避免閉門造車。這責任交給社署和社聯的研究部門合作推行。社署研究部的主管並非統計師周琪,而是一位首席社會福利主任 Miss Chang 。

她出席了兩次工作組會議,知道要和社聯的研究部合作,便囑咐周琪說:「社聯為了爭取在社工界的發言權和領導地位,很多時都和我們打對台,有時更在新聞媒體公然責難,是很難合作的伙伴,我們要小心應付。我懷疑社聯可能想將老人的院所照顧需求著意誇大,一者可以挑剔社署工作不足,二可以要求政府撥出更多資源給社聯的會員機構,這樣他們便可擴展地盤了。對這點你要小心提防,不要陷入圈套。」

周琪對Miss Chang缺乏誠意的態度並不認同,至此也明白為甚麼以往很多官民合作的規劃研究都成少敗多,他回答:「我是第一次和社聯的同工合作,和他們應坦誠相處,不應預作負面猜度。大家既是專業的社會研究員,自有同共遵守的法則和研究方法,彼此都會實事求是,以實證調查結果為依據,不會故意高估或低估社會需求。」

「你既缺乏和他們合作的經驗,又不聽從我這個資深專業社工的意見,日後調查或規劃結果出錯,你得承擔全責,和我無關。」

「不錯,實證調查是我的本行,我負全責。其實,工作組主席在會前已說過這點。無論如何,我仍然多謝妳的提點。」

之後,周琪和社聯的同工間了多次會,決定從香港勞動力調查的大樣本中,隨機抽取全港九各區共二千六百多,包括六十歲或以上老人的住戶,這當中包括單身老人住戶,和與家人同住老人的各類型住戶。

然後利用各大學放暑假期間,僱用約六十名社會科學的學生,按地址探訪每一住戶裡的一名老人,進行問卷訪問,所問的包括老人的個人資料、其住戶的社會經濟狀況、家居的孤獨程度、獨立生活能力、對個人照顧或護理的倚賴程度、及老人對院所照顧的看法等等。每名學生須於十五天內完成訪問約四十個老人。調查前有兩次講座及訓練,出席者都有津貼,工作薪酬按完成的問卷計算,每名學生在完成整項工作後,大概可以賺一千餘元,並且可獲社署及社聯頒發的證書,可作日後的工作資歷。

根據訪問所得資料,調查分析員為受訪老人評估其孤獨、生活能力、及倚賴級別,並綜合三項級別,訂定每一老人對院所服務需求的殷切程度。歸納二千多名老人的需求程度,便可作出統計推算,估計全港老人在之後的五至十年中,對院所服務的需求量。社署及社聯的規劃部所需的就是這些估計。

老人需求調查順利完成,並得到社署高層的嘉許。周琪在推行調查過程中,並沒有感受到 Miss Chang所顧慮的合作困難,和社聯的私心,相反地,他還和社聯的同工建立起深厚的工作關係和友情,之後很多年,縱使大家都轉了多次工作崗位,仍保持著緊密聯絡,成為多年老友。他們為社會福利界的官民合作,樹立了一個良好的例證。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