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在職場(十) 減每班人數 黃志涵 |
||||||||||||
取而代之的是流動課室觀念.... | |||||||||||||
![]() |
|||||||||||||
1980年代官立和津貼小學的每班人數,仍在四十五人或以上,教育司署早有減少每班人數的決心,初步目標是每班四十人。 每班減少五人,聽似簡單,但涉及的問題卻很複雜,首先是教師的供應,教師人數可否驟然增加12.5% ,以應付因每班減學生而增多的班?第二是課室的數目,它不可以在原來的校舍內,突然加建幾個課室,以容納增加了的班上堂。第三是以班為單位的課外或學術活動,校方多數沒有足夠教師和人力資源應付驟增的需求。 |
|||||||||||||
負責全港教育設計及規劃的助理署長和他的團隊,針對課室供應的難題,想出很有創意和全新的解決方法。他們經深入的觀察,知道每一新建的中學校舍,除了課室外,還有很多個包括實驗室、家政室、電腦室、和圖工音等特別室,特別室的使用率並不很高,空出不用的時間也不少。他們要充份運用特別室來容納增多了的班,首先要放棄:「每一班固定佔用一個課室」的傳統觀念,取而代之的是流動課室觀念,簡單來說,就是中學生上課大學化,大家跟著時間表找不同的課室上課,對當時的中學生而言,這可是不易適應,和打亂了舊習慣的大變化。
|
|||||||||||||
![]() |
|||||||||||||
統計組未直接參加最初的規劃,當上頭決定了採用流動課室的新觀念後,統計組便馬上搜集中學的課室數目、學生人數、班級數目、和每班確實人數,以此為基礎,設立電腦模擬程式,計算每校需新設多少班?特別室的數目能否騰出時間容納新班? 模擬程式不能只憑數學推算,而需加入一些實際考慮因素,例如:某些中學的中四年級,可能只得三或四班,於是全級多出的學生只有十五至二十多人,其實不夠人數組成中四的新班,解決辦法有二,其一是不開新班,其二是在原有的中四班每班多抽出幾人,組成新班。前者簡單而實際,但後者的優點是縮減人數的政策可以超標達成,不過所需的教師資源當然大增。 |
|||||||||||||
![]() |
為了應付這項緊急工作,周琪調動統計組同事,一組人負責向中學搜集資料,一組人將資料轉化入電腦和建造資料庫,第三組人則設定各項分班的實際考慮因素和撰寫電腦模擬程式,周琪親自加入第三組,並負責最後分析和撰寫報告。 模擬結果顯示,以流動課室方法,以應付縮減每班人數,在整體概念上可行,單看模擬計算的數據,特別室的使用足夠容納新班,但個別學校有不同條件的限制,教署不應硬性規定推行新政策的時間,也不能期望,一蹴即就的成果。教署高層接納研究的結果和建議,之後多年,縮減每班人數的政策在官、津、補中學漸次推行成功,這也是香港教育政策的一次突破。 |
||||||||||||
這時期,統計組還參與教署多項創新的政策改革,例如取消全港小一入學試、取消中三評核試等,這些政改都能造福香港兒童和少年,大大減少他們的讀書壓力,所以周琪雖然要加倍努力應付既忙且急的工作,但卻感到確實有服務社會的機會,並且享受到工作的成就感。
|
|||||||||||||
主頁 | 目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