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窮六絕七翻生 林 建 | ||||||||||
股市風高浪急,不離市就要 承擔股災風險.... |
|||||||||||
![]() |
|||||||||||
【Sell in May and buy in St. Leger Day】 今年五月股市大跌兩千多點,「五窮六絕七翻生」的預言三部曲,「五窮」先拔頭籌,五月底恆指收 18629 點。「六絕」之預言是否正確,還要看六月底收市。 星期二行文時股市收18970 點,看來六月還未至於太絕。曾用過去三十二年恆指走勢來驗証「五窮六絕七翻生」這諺語的準確度。總結過往三十多年的經驗, 發現五、六月看淡港股並不一定靈驗 (5、6月回報,平均分別為 1.59% 及 0.34% ) 。 反而在七月看漲,在統計學上能站得住腳 (7月回報, 平均為2.76%,t 值為2.53)。 |
|||||||||||
【「看漲」容易「看淡」難】 其實「看淡」訊號的表現,比不上「看漲」訊號是意料中的事情,原因是環球股市近半世紀一直處於上升軌。世界各地股市的平均月回報率,27 個股市中,只有比利時有負平均回報。 另外,每個股市都有二百多個月的數據,合共有 8050 個月數據,其中 4562 個月有正回報,3488個月有負回報。你隨便選一個股市,隨便選一個月份,「看淡」有56.7% 的機會是「山埃貼士」。由是觀之,看淡是逆水行舟,看漲是順水推舟。這就是「看淡多遇滑鐵盧,看漲反而贏面高」的深層原因。 |
![]() |
||||||||||
君不見:效率市場論 (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 的信奉者鼓吹的是「買入後持有」策略 ( buy and hold strategy ) 。 簡而言之,這策略就是永不看淡!以此單一招式行走江湖,你當然不會成為武林泰斗,但你會像「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單用一招「亢龍有悔」,已可立於不敗之地。觀乎恆指在過往 32年中,平均年回報為12.6 %,有如此戰蹟,在你友儕之中, 應該排名很高吧。 讀者或者會說:「這樣好的策略,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 」對不起,早於 1971 年Eugene Fama 已發表了「效率市場論」。在更早的1900年,Bachelier已認為股市是random walk 隨機漫步。他們的共識是:Market timing 不可為,長期持有才是正道。但不可不提的是:過往表現不能代表將來表現,各地股市(包括香港)的過往表現只供讀者參考。另外,股市風高浪急,不離市就要承擔股災風險,股民要注意投資風險,切忌過度投資。 證券行當然懂得以上道理。大行往往會對個別股票,作出推介。一般來說,推介分為 「買入」、「持有」及「沽出」(buy/hold/sell)三級 。讀者們有否留意,證券行的推介,大部份是「買入」和 「持有」,只有小部分的推介是「沽出」。 他們為什麼會向「買入」和 「持有」傾斜呢?試看港股由 1980 年開始至今共 388 月中,228個月是升市,160個月是跌市,看跌的準確度只有41%,這就難怪證券行鮮有鼓吹「沽出」的策略了。 【Sell in May and go away】 有關股市的月份漲跌效應,西方也有自己的一套。 最為人傳誦的是以下一副對聯: 上聯是 “Sell in May and go away”,下聯為“Buy back in St Leger Day”。 上聯的沽貨訊號,比較廣為人知,下聯的入貨訊號,在香港比較少被提及。究竟以上兩個「沽貨」/「入貨」訊號, 又是否準確呢? |
|||||||||||
對五月份作出離場推介,西諺是相當一致的。早於1964年,金融時報已有sell in May and go away 的說法。但有學術文章 (註一) 指出,五月離場效應早在1694年的英國股市已出現了。但五月離場後,什麼時候才要重新入市,就眾說紛紜了。有人提議在St. Leger Day 重新入市。原來英國的Doncaster,有一個著名的賽馬日,於St. Leger Day (九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舉行。不過亦有人覺得9月中入市過早,提議應等至萬聖節(10月31日)來臨,才是入市的最佳時機。 |
|||||||||||
![]() |
|||||||||||
【萬聖節指標】 萬聖節入市的提議見於2002年經濟學期刊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一篇名為 (The Halloween Indicator,‘Sell in May and Go Away’:Another Puzzle) 的文章。文內 Sven Bouman 和 Ben Jacobsen 教授把12個月份,分為兩半:5-10(共六個月)及11-4月(也是六個月)。他首先算出多個國家 / 地區股市由五月至十月的回報率,同時又算出股市由十一月至四月的回報率。在此文中,作者研究了全球三十七個地區(包括香港),結果發現當中有三十六地區(除了新西蘭)11-4月的平均月回報大於5-10月的平均回報(數據由1970年至1998年)。 其中,以歐洲國家的情況最為明顯。兩位作者並指出:以上的比較,並不是湊巧,37個國家或地區中,有20個 (包括美國,但不包括香港)是具有統計顯著性的。 基於以上的比較,兩位作者就在文中研究以下的投資策略:「在萬聖節入市,持有股票,在勞動節(5月1日)前平倉,把回籠資金作半年存款,等待下一個鬼節降臨」。 讀者們試猜:以上策略能跑贏傳統的「買入後持有」策略嗎? 註一: Sven Bouman and Ben Jacobsen, “The Halloween Indicator, ‘Sell in May and Go Away’: Another Puzzl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2 No.5 Dec,2002. 作者葉超程為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學系研究助理 林建為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及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學系榮譽教授 |
|||||||||||
主頁 | 目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