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策略            林   建
一個靈驗的投資策略,當廣為人知後,
便會慢慢失靈....

【被港人忽略的「萬聖節策略」】

前文提到 Bouman 和 Jacobsen 發表的一篇名為〝The Halloween Indicator, ‘Sell in May and Go Away’:Another Puzzle〞 的文章。該文章於 1998 年刊登於在經濟學界負有盛名的期刊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其學術價值應無容置疑。最令投資者感興趣的是:該文章提出了一個甚有實用值的投資方法,所以在98年發表後,在社會科學研究網上廣泛流傳。十多年來,更成為 100 篇最多人下載的論文之一。可惜的是,香港投資界迷於「七翻生」的說法, 對此文所提的「鬼節效應」, 所知不多,本文特再作介紹。

【萬聖節策略 VS 買入並持有】

文章作者發現了世界各地的股市,十一月至四月的平均回報率都比五月至十月為高,其差別大多具有統計顯著性。作者於是設計以下的投資策略:「在萬聖節入市,持有股票,在 5月 1 日 前平倉,把回籠資金作半年定期存款,等待下一個鬼節降臨再重新入市」,簡稱為「萬聖節策略」。

兩位作者羅列了十七個地區從 1973 年至 1996年間「萬聖節策略」的投資表現。為了作出比較,他們還計算了在所有地區,採用「買入並持有策略」所得之平均年回報及風險。

令投資者極感興趣的是:十七個地區中,有十五個地區,「萬聖節策略」的年平均回報率優於「買入並持有策略」。這結果當然不符合傳統的「效率市場理論」。

為了反駁這個結果,「效率市場理論」的信奉者或者還會作出最後的掙扎:質疑較高回報是否因為投資者要承受較高的風險所致。但由數據可見:「萬聖節策略」的風險都一致地低於「買入並持有策略」的風險。無他,「萬聖節策略」有一半時間(每年五月至十月)押注在風險極低的投資項目( 定期存款 ),整體風險當然比長期持有股票為低。

數據顯示:在這十五個地區,不論以回報率或以風險來作比較,「萬聖節策略」都比「買入並持有策略」更為優勝。

餘下的兩個地區,就是香港及南非。以香港為例「萬聖節策略」的平均年回報為 12.81 %,稍低於「買入並持有策略」的15.6%( 這表示港股在5月 - 10月的回報,雖少於11月 - 4月,但仍大於定期存款利率 );但就風險而言,前者的 30.85 %遠低於後者的41.92%。把回報作風險的調整後,「萬聖節策略」還是稍為佔優。

【剎那光輝能否永恆?】

光陰似箭,歲月如梳。以上的論文發表後,轉瞬又已十多年。跟據「效率市場理論」,一個靈驗的投資策略,當廣為人知後,便會慢慢失靈!「萬聖節策略」會否逃不離這個厄運呢? 2008年的一篇文章( 註一 ),就嘗試舊地重遊,對「萬聖節效應」,作出跟進研究。該文作者研究了自 1998年五月至 2007年四月期間,十九個已發展地區的股市。他們指出這些地區在十一月至四月的平均回報率為9.35%,遠勝五月至十月的平均回報率(= -1.02 %)。他們的結論是:「萬聖節效應」仍然存在,而且效應有增無減。

筆者也來趁一下熱鬧,把以上的跟進研究延伸至 2012 年四月底,並把研究範圍擴展到27個股市。我們搜集世界各地27個股市由 1996年開始至2012年四月底的指數,並計算「萬聖節策略」及「買入並持有策略」的平均年回報率及風險。27個股市中,「萬聖節策略」在 18個股市中,不論以回報率或以風險作為量度,都優於「買入並持有策略」。

餘下的9 個股市,「萬聖節策略」有稍低的平均年回報率,但由於風險大幅降低,所以還是一個較優的策略。看來「萬聖節效應」雖有所減退,但還是有其參考價值的。不過往績不一定能夠預測未來,另外,平均往績不俗也不代表年年獲利,讀者參考「萬聖節效應」時,應慎而重之為要。

註一:B. Jacobsen and N. Visaltanachoti, “The Halloween Effect in US Sectors” The Financial Review.

作者葉超程為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學系研究助理
林建為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及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學系榮譽教授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