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住戶調查

黃志涵

只憑幾個員工的說話,其實
沒有實質證據....

最近明報做了一個獨家專題報導,指出香港統計處綜合住戶調查的一些外勤工作人員,涉嫌訪問資料做假,可能導至該處按期公佈的香港就業及失業數字,有系統性的偏差。由於失業人數和失業率是很重要的經濟數據,所以明報的報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統計處長和香港特首也即時高調反應,承諾立即全面深入審查「涉嫌作假」的指控。

綜合住戶調查(下文簡稱綜查)始創於 1980 年代初期,它的前身是勞動力調查( 簡稱勞查)。當年我任職統計處社會統計師,剛巧負責進行最後一次的勞動力調查,之後,這半年一次,全部聘用臨時訪問員的勞查便完成歷史任務,被綜查取代。

我隨即參加了籌劃和設計最早期的綜查,這是一個連續不斷,每天都搜集住戶資料的抽樣調查,所以全部聘用全職的長俸公務員。他們受公務員條例管制,不作假、不洩秘是首要的兩條天規。

我在訓練第一批綜查外勤人員的課程中,用了多個小時,說明綜查的特點和取代勞查的原因,並一再強調,處方深信他們有能力提高訪問資料的真確性和質素,綜查的成功有賴他們忠誠地訪問住戶、如實地錄取被訪者答案。

綜查發展了近三十年,勞動力資料仍然是核心,而其間已有很多擴展和改進,例如近幾年增加了有關「社區健康水平」,針對香港人的健康行為、肥胖問題、慢性疾病染病率等一系列問題,香港人一般都接受統計處的多種數據。現在明報爆出的涉嫌作假的指控,使港人嘩然,究竟我們一向信賴的統計數據,能否繼續用下去呢?

明報宣稱,他們的資料來自幾位統計處外勤人員。只是幾位,但他們說很多同事都作假:例如將現在沒有受薪工作的人,列為沒有找工意願,於是這些本可列作失業的人,便由勞動人口變成非勞動人口(因為沒有找工意願),使失業人數和失業率被歪曲地減低,而非勞動人口則被歪曲地推高,導至勞動參與率被拉低。據明報說,外勤人員這樣做是為了減省訪問時間,可以快點完成任務,原沒有意圖拉低失業率。

明報的報導,有可質疑之處。只憑幾個員工的說話,其實沒有實質證據,而所謂「很多同事」做假,究竟「很多」是多少?其做假的數字,真的大到會影響政府所發表的結果嗎?

雖然如此,但明報卻確實盡了監督政府的責任,如果沒有「做假」的專題報導,政府不會立即跟進查察,以統計學的準則來說,調查結果可以有抽樣誤差,但絕不容許作假,因為前者尚可測定或控制,後者卻完全扭曲了統計結果而無人知,更甚的是做假所產生的偏差無法測定,要作出修訂也不容易。

統計處徹查事件的結果尚不可知,若証實有人作假當然要依法處分,不能手軟,但更應該檢討的是員工為什麼作假?是否真如明報專文所說,是因為統計處評核外勤人員的規則太嚴苛,迫使員工走捷徑以求評核及格過關嗎?

樹大有枯枝,若果涉及做假者只屬個別違規者,問題不難解決,最擔憂的是「作假」已成為外勤人員的一個次文化,不作假不能埋堆、不作假便屬做壞規矩,這便需要處方著力再教育、再培訓員工,將真誠正直的價值觀和工作態度,重新樹立起來,作為統計處的主文化,上下貫徹推行,這樣才是治本之法。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