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過蛇年

黃志涵
發展穩定而快速,香港人開始嚐到
努力工作的成果....

我第一次過蛇年是一個八歲孩童,那時是1953年,距今剛好六十載,值此蛇年新春,正可透過六次蛇年 (1953、1965、1977、1989、2001、和 2013),看看我的人生小故事。

1953年,中國政局經歷了大變,已由戰亂轉趨穩定,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統治中國大陸,恐共的中國人民大批湧到香港,尋找安身立命之所,香港人口因此大幅增加,原巳稀薄不足的社會資源,根本無法應付港人的需求,這幾年香港處於十分貧乏的困境。更不幸的是在這一年十二月,發生了石硤尾木屋區大火,焚毀木屋七千多間,災民六萬餘,使香港政府難以即時應付火災所衍生的各種社會問題。

這年我家住在深水浦,離石硤尾很近,當晚目睹大火衝天和災民逃到街上的悽慘情況,印象非常深刻。當年我和哥哥詠洲一同就讀於私立香江中學附小,已是小四學生,成績很好,兩兄弟同屬A 班的前五名優異生,雖然學校的程度遠低於官小,但六年小學生活卻相當充實和愉快。

1965年,香港克服了韓戰帶來的巨大經濟打擊,漸漸發展出紡織、服裝、塑膠、和假髮等輕工業,經濟發展已初見成效,港人的就業情況,已改進到「有手有腳,肯做就餓唔死」的佳境。早三年,1962年廣東省的大逃亡潮,除為香港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壓力外,也帶來大批有朝氣和富拼勁的勞動力,正好為香港首期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在這經濟開始騰飛的一年,我們已經在金中畢業了三年。我自1963年考入崇基化學系,可是唸了一年,便因主科成績只得C 而被勸轉系,這可算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所以在 1965年,我是崇基社會學系二年級轉系生,要兼修一、二年級的主科,在一個陌生的學術環境中掙扎求存,幸好慢慢自己發覺,我原不是自然科學的人才,轉讀社會科學後,潛能漸露,信心大增,並且遇上賞識我的曾昭森和黃壽林教授,其後兩年,在學業、學生活動、和社會活動中都獲得佳績,並以優異成績畢業。

1977年,香港經濟繼續興旺,發展穩定而快速,香港人開始嚐到努力工作的成果。香港史上最重要的基建項目-- 地下鐵路,已接近完成,預計可於兩年後首次通車,這是香港發展過程中一個劃時代的建設,為以後數十年的持續發展,奠下堅固基礎。不過香港在欣欣向榮的同時,美國在越南政、經、及軍事上的節節敗退,卻己為香港埋下殺傷力強大的計時炸彈,幾年後越南難民及船民問題,香港獨力承擔了難民的住食和醫療等責任(因聯合國難民公署所作的財政承諾,其後因無錢償還而作廢),耗用大筆公帑,困擾了香港政府和港人十多年。

這一年我已從美、加讀完書回港工作了七年,當過浸會、樹仁的講師和註冊主任,正任職港府社會福利署,收入中上,並有房屋津貼,是一份有充份時間與家人共聚,和教育孩兒的安穩工作,我的工餘寫作,也在這時開始,之後一直沒有中斷。

1989年,北京天安門爆發了舉世震驚的六四慘劇,很多國家抨擊及抵制中共政權血腥鎮壓學生的暴行。中國的商貿經濟活動大部份驟然停頓,香港當然不能倖免,在香港高速發展的八十年代中,這是凍結停滯的一年。

六四慘劇的當天,我在多倫多市政府上班,一星期以來,華人社區已很關注北京的局勢,上班一族趁午餐時間,紛紛趕到華人書店購買明報和星島,查看北京學生運動的形勢,當天午間出版的中文報章,刊出中共血腥暴行,使大部份華人驚惶恐懼,下午再回辦公室時,己難以集中精神投入工作,連知情的加國主流同事,也感染了我們憤慨難平的心情,和我們一同罵中共,並且對我們好言慰解。

六四之後的週末,多倫多的華人在市政廣場舉行反六四暴行大示威,參加人數逾萬,創了加國華人上街示威遊行的新紀錄。人們都攜帶子女,讓他們藉這大型群體活動,認識中國歷史,認識不懼強權、不怕犧牲的中國青年、和認識民主並非必然、爭取民主須付出代價。

六四事件的發生,離我們一家移民加拿大不足一年。我們移民的確和九七回歸有關,但怎麼也估不到,恐怖和不幸的事件,這麼快便在中國和香港發生。

2001年,全球剛進入新的廿一世紀,先前兩年為應付千年蟲而產生的種種科技電訊顧慮和恐懼都巳在2000年初掃清,人類已安然踏進新世紀。不過香港卻不是這麼安然,因為九七之前港英政府和中共所合力佈下的浮誇好景,在九八年已逐漸爆破,經濟由盛轉衰,人們的信心也由強轉弱,對香港而言,2001年並非一個好時年。

這年我們移民加國已十三年,我在安省政府衛生廳亦工作超過十年,工作富挑戰而又順利,同事關係和洽,尤其在應付千年蟲問題時,我不需聘用電腦顧問公司協助,獨力將一個大型公共衛生資料庫,轉化為符合Y2K要求的更新資料庫,為政府省下公帑和時間,這使同事對我另眼相看。所以這是一個安然渡過的蛇年。

2013年,加拿大在歐美經濟衰退飄搖的大環境下,若仍能保持平穩的低增長,已算是難得的好成績。這年我退休已兩年多,當時並無訂下退休大計,但生活卻不見得很悠閒。今年也沒有打算訂立什麼大計,大抵可用「生活如常,平凡亦精釆」作願吧。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