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職場(十三)

黃志涵
得知霍亂出現,緊張和懼怕氣氛
漸漸在社會形成....

香港醫衛署統計組的工作不只十分繁重,而且範圍廣泛,既包括醫院診所的各種行政數據和運作指標、醫衛人力資源的普查,供求預測和培訓計劃、也包括傳染病的監控、探查、和治療。傳染病的爆發,在1980年代的香港是十分重大的醫衛事故,被列為部門的最重點工作。

雄醫生囑咐周琪說:查探、偵破和監控傳染病,基本上是流行病學師 ( epidemiologist ) 的責任,他們本身是醫生,再接受一兩年的專科訓練,才能擔當這一個首席醫官的職位,高級統計師必須全力配合流行病學師的工作,給予一切協助,還需增加對各主要流行病的認識,這樣才可以儘快偵破流行病的爆發源頭、傳染途徑模式、和阻截傳染鏈的伸延。當傳染病爆發時,流行病學師和高級統計師要立即組成團隊,不眠不休地做「疾病偵探」,儘快破案,這樣醫衛署其他人員才能快速地控制和消滅傳染病的爆發。

1980年代某一夏天,醫衛署西九龍辦事處向統計組通報一宗疑似霍亂個案,統計組第一時間轉報雄醫生,翌日同區又發現三宗疑似個案,雄醫生立即成立專責小組,由於四宗病例都集中一區,看似是一個密集點(cluster ),所以暫時不算是傳染病爆發,專責小組對每一病人進行詳細調查,一方面要查明病發前一週他們的生活細節,包括飲食的地點、食物種類、喝了什麼、和最初病發時間等,另方面要尋找和病者有緊密接觸的所有人士,監控他們的健康情況,看接觸人士有沒有感染霍亂。

這時社會大眾已得知霍亂出現,緊張和懼怕氣氛漸漸在社會形成。統計組啟動每天十三小時(朝七晚八)收集和分析霍亂病例的機制,一收到各醫衛分區通報的新疑似病例,便立即更新和上報這次霍亂的流行病學報告。雖然,病者已全部收入隔離病房,得到有效的治療,沒有病人死亡,但新病例卻陸續在九龍東、西兩區出現,形成一次傳染病爆發,香港被列為霍亂疫埠。

流行病學師的一組人,二十四小時不停地追查病源,差不多已確認病源並非不潔食水,而是九龍某些廉價食肆所供應的食品,正待收窄調查網,找出這些食肆時,突然間港島區通報了第一單霍亂,病者是日本遊客,抵港已六天,一直在在港島某四星級酒店。

假如這病例源頭真是在港島,則流行病學師先前的多天工作成果,便得推翻,而對大眾宣稱霍亂爆發已受控制的好消息也須收回。

流行病學師以每小時為單位,細查日本病人在港六日的活動,原來他並非遊客,而是出入口商人,抵港的首四天都在中、上環寫字樓開會見客,早餐在酒店進食,其餘兩餐都在中環區衛生條件很好的餐館吃,經食物衛生督察巡視後,認為基本上不會在這些地方染上霍亂。第五天早上,日本人到觀塘一加工廠開會和視察生產流程,原擬中午趕回中環有另一午餐會議,不料在工廠巡察時發現技術性問題,花多了時間,已趕不及回中環,觀塘的廠家原擬在該區酒樓午宴款待,但日本人因趕時間,又看見寫字樓員工的包辦伙食午膳已送到,便向廠長建議和大家一同午膳,也算是接納了廠方的盛意款待。

工廠午膳後翌日,日本人嘔吐並作,送急症室列為疑似病例,酒店立即如臨大敵地消毒清洗,醫護署馬上跟進酒店餐房和咖啡店全體員工及其他接觸者,而流行病學師根據工廠搭伙食的線索,順籐摸瓜,層層追訪,終於找到提供伙食的食物店,原來是秀茂坪木屋區一間無牌食肆,廚房的衛生條件十分差劣。廚房的殘餘食物中果然驗到霍亂菌,於是封舖拉人,可是幕後老闆已聞聲逃循,須交由警察追查歸案。

查明真相後,最大的貢獻是證明港島區並未爆發霍亂,所有病例都源於九龍區,先前所作的流行病學分析和判斷正確無誤。之後兩個星期醫護署一方面加強九龍區的預防工作,另方面盡力治好霍亂病者,達到零死亡率的目標,於是疫情受有效控制,不久香港也解除霍亂疫埠之名,香港人共渡了一個難關。

這次實戰工作,使周琪學了很多統計學以外的知識。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