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在職場(十五) 公眾殮房 黃志涵 |
||||||||||||||||
觀看屍體的儲存和登記程序.... | |||||||||||||||||
![]() |
|||||||||||||||||
醫衛署統計組負責收集和發佈全港的生命統計(vital statistics),這是一項重頭工作,因為全港的出生和死亡數字是社會決策的基礎,無論醫療、教育、房屋、就業、社會保障、及財經貿易等服務的規劃和估計,都以當時及未來人口為基數,假若人口數據失準,便會高估或低估每項服務的需求,引來重大的社會資源浪費或服務供應不足,直接影響民生。 香港每年有多少人出生?有多少人死亡?看似簡單,其實很複雜。根據香港法例,每一出生或死亡事件,都必須由家人向政府申報和登記,由生死註冊署簽發法定的「出生紙」或「死亡證」,這事件才算完結。而香港每年的出生和死亡人數,亦須以註冊署的法定登記數字為準,而醫院、診所、和其他機構所紀錄和儲存的數據,可用作參考之用。不過,因為在香港各大醫院的新生嬰兒佔全港總數九成以上,而死亡者亦佔八至九成,所以根據醫院的資料,已可推算出概略的生命統計,供規劃和設計醫療衛生服務之用。 為了更迅速和準確地掌握生命統計資料,高級統計師周琪須在幾間主要政府醫院設置資料搜集小組,由一位較資深的統計主任率領兩位統計助理和一位文書助理,在醫院按日收集死亡資料,包括死者的性別、年齡、居住地區、根源死亡原因(根據國際疾病及受傷分類譯碼 ICD Codes)、和其他主要的病患診斷等。這項工作最難之處,是要根據醫生手寫在病歷表上的診斷結果,查出相應的 ICD 譯碼。醫生手寫的英文字多半潦草難懂,而且夾雜很多慣用的速簡字,負責醫院工作的統計主任必須很用心地揣摸和熟讀譯碼手冊,至少經數月勤奮用心,才可漸上軌道。 這份工作還有另一特殊任務,就是每一、兩月一次到醫院殮房核對死屍數字是否和病房紀錄相符,雖不用入冷房查看屍體,但要在殮房逗留半小時以上,已非每位統計主任樂意做的工作。周琪一般都指派男同事擔當這工作,不過也有女統計主任主動要求這職位,事實證明她也做得很稱職,殮房作業嚇不倒她! |
|||||||||||||||||
在醫院的統計主任大概每兩月一次,須回總部出席醫衛署統計組的工作例會,讓他知道統計組的整體工作和發展,不致感到邊緣化和被孤立。另一方面,周琪和主管生命統計的統計師,每年最少一次得到醫院視察小組的工作和了解困難,也藉此機會探訪醫院行政部門的主管,以交換意見和加強溝通。有一次,瑪麗醫院的醫療資訊經理問周琪有沒有去過堅尼地城的公眾殮房,她說很多年來,年終的死亡資料遲遲不能結算發表,全因為公眾殮房經常有些無人認領的死者,不只年齡、住所等資料不齊全,連根源死因也難以診斷,她建議周琪去走一兩趟,以了解實際情況和找出解決方法。 |
![]() |
||||||||||||||||
於是周琪在一次巡視瑪麗醫院統計小組後,便帶同統計主任及兩位統計助理,到堅尼地城的公眾殮房作公事探訪和考察。殮房主管一早等候,除了詳細解釋他們處理屍體的工作程度和填報的多種文件外,還熱心地堅持帶他們進入冷藏庫,觀看屍體的儲存和登記程序,原來部份屍體因停屍格滿載,只得蓋以白床單,不規則地堆放在走廊和辦公室地上。殮房主管也許要試試統計處職員的膽色,向他們開個玩笑,還特別拉開兩、三塊白床單,讓周琪和同事看到一些恐怖嘔心的殘骸。 離開公眾殮房已是午飯時間,周琪依慣例請幾位同事飲茶食飯,舊式的茶樓依然推車賣點心,連續推來的是鹵水牛雜、炆牛肚、豬潤燒賣、和豉椒牛仔骨。周琪習以為常地點了牛雜和牛仔骨,然後舉箸便吃,因為他對殮房的腐屍殘骸毫不恐懼,也沒有記掛心頭,不過其他三位卻面有難色,甚至轉臉他望,之後速速吃完叉燒飯,便告辭而去,說要回醫院繼續下午的工作。周琪只好獨個兒吃完餘下的點心。以後他請同事吃飯時,便深深地記取這個教訓。 |
|||||||||||||||||
主頁 | 目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