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回顧

黃志涵
在副署長的委託下,進行一次港九市區
露宿者普查。。。。

崇基仁社同學在2017 年已畢業五十年。趁此時回顧過去,前瞻將來,為自己的人生作一中期報告。

我離開崇基校園,用三年時間在加拿大和美國進修,然後毫不考慮留在加美工作,在北美洲漫遊幾月後,便返回香港,隨即由鍾期榮博士聘請,成為浸會學院最年青的全職講師。同一學年內,教了由一年級至四年級的社會系學生,並且帶領四年級學生完成一項大型的社會調查:「香港青少年勞工的閒餘活動」。發表報告後,獲中文報界重視,大篇幅地刊登和報導了調查的設計、執行、和內容。

完成在浸會一年的工作,我便參加樹仁學院的創校工作。鍾期榮院長聘請我為註冊主任兼社會系講師。創校期的樹仁設於跑馬地,分日校和夜校部上課,所以我的工作時間是朝九晚八,最少十一個鐘頭。在士氣高昂的小小校園內,一班年青同事,在校務處滿腔熱誠地奮力工作,很快便過了三年,樹仁站穩了腳步,我也在此時找到一份更可學以致用的工作,就是香港政府的社會統計師。


加入香港政府龐大複雜的架構,當然需要一段適應期,我被指派的第一個工作部門,是社會福利署,社會福利和我的本行社會學很接近,所以我很快便適應下來。當時是社會福利署的新任務是創立社會保障部,是擺脫傳統救災救急的新概念。我協助從英國調來的助理署長,建立一套收集公援及高齡津貼人士資料的統計系統,使以後改進社會保障計劃時,有大量合時的統計資料作依據。

例如每次增加公援金額時,應加多少?何時加?增加後會有多少新住戶納入公援網?社保工作人手要相應增加多少?政府為此而增加的支出有幾多?這套系統為社保部建立堅穩的基礎,日後屢次增加公援及高齡津貼時,社署都有龐大的量化資料庫作依據,足以應付財政司署的種種質疑和挑戰。此外,也在副署長的委託下,進行一次港九市區露宿者普查。所得資料可以解答露宿者有多少人,分佈在那裡,這是困擾社福署多年,在立法局屢被追問而不能作答的重大問題。

外調的統計師,通常三至四年便須調回統計處總部,社福署向統計署請求,要我多留任四年,經商討後,結果我在社福署工作了六年半,比正常任期長了約三年,才調回統計署,負責大型的勞動力調查及綜合住戶調查。之後,我又被外調到教育署和醫務衛生署,擔任高級統計師,兩部門的統計組都有員工二十餘人,是外調的最大統計單位。


我在醫務署又再超越年限,共工作了八年,直至1988 年辭職,帶同全家移民加拿大,結束在香港的四十多年生活。

找尋適合工作是新移民最大的困難,我花了八個月時間,才在大多市政府,找到一份為期半年的工作合約,職位是全職流行病學師。這份合約共加簽了兩次,使我在大多市衛生部一共工作兩年多。期間我撰寫的一份大多市市民健康狀況報告,獲得市議會罕有的讚賞和表揚,也成為日後同類報告的範本。

在大多市的合約結束時,市政府無錢續約,我又得為找工作而擔憂,幸好這時已具備加拿大工作經驗,和市政府的優異推廌信,所以順利考得安省政府衛生廳流行病學師的長工職位,過了試用期便不需再擔心續約問題。結果我在衛生廳一做便二十年,期間曾被借調做到其他部門,製定省府撥款給各縣政府的「削盈補不足」模式和多個計算公式,儘量減少縣政府的反對和不滿。當我年屆66歲時便選檡年滿退休。

退休後的生活悠悠忽忽,好像缺乏了重心,需要一段適應時間。幸好金中 62 網站提供了良好溝通平台,使同學能按時互通音訊,也使我得以繼續維持寫作興趣和習慣。

主頁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