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ARS十五週年 黃志涵 | ||||||||||||
這時沙士在亞洲的疫情正處於 爆發階段。。。。 | |||||||||||||
![]() |
|||||||||||||
2003 年 2 月 23 日一位華裔老婦,由香港飛抵多倫多,由於機場檢疫人員沒有察覺或懷疑,這位 SARS 病人順利入境,成為第一位由外地傳入多倫多的SARS 病人。 這病人入境後回家和進入社區,構成第一個傳染 SARS 的源頭,她在入境後 12 天,便於 3 月5日病發去世。和她同住的兒子被她傳染,在未入院前和病發入院治療期內,又傳染給他的朋友、探病者、及醫護人員等共 257 人,他本人也於 3 月 13日病逝。成為多倫多第二名沙士死者。為此,多倫多於3 月被世界衛生組織 (WHO) 列為沙士疫區。 當時安省的首席醫療衛生官是一名印度裔醫生,他陪同安省政府的醫療衛生部長 (是一名政客,憑選舉成為議員,並被保守黨委任為部長,並非醫護專業人士 ) 立即在3月中直飛WHO 歐洲總部提出抗議,要求不將多倫多列為沙士疫區。其實當他們去歐洲抗議時,多倫多仍然有多宗「疑似沙士」個案未被正式釐清性質,不能確定是真是假,所以他們的抗議並非基於正確的醫衛資料和規定,不知 WHO 為了什麼原因,竟接受他們的要求,解除多倫多疫埠之名,於是他倆便以凱旋的姿態回到多倫多,說是為安省爭取到特殊待遇。 |
|||||||||||||
![]() |
|||||||||||||
可是,這時沙士在亞洲的疫情正處於爆發階段,從亞洲來加的沙士病人繼續出現,結果 WHO 在 5 月中按規章又再將多倫多列為沙士疫埠。他們兩人博宣傳出位是成功了,但卻大大阻礙了防疫工作,之後沙士病例續有零星增加,直至 6 月尾多倫多才獲 WHO 正式解除疫埠之名,表示多倫多的防治沙士工作成功。 從 2月初到 6 月尾,安省醫療衛生廳為應付沙士疫情,增加了很多短期的流行病學師職位,他們不要做其他流行病學工作,只需全膱處理沙士疫情,將每一沙士確診,和疑似個案的流行病學資料,完整地收集和儲存,三百多個案例已形成一個規模不小的資料庫,我曾粗略看過,但因沙士疫情不在我職責範圍,所以不能沾手,以後似乎也沒有人再為這資料庫動過腦筋。沙士資料庫大概仍屬原始資料狀態,以後將繼續儲存而不用,就沙士疫情的研究而言,這個備而不用的資料庫,實在是公共資源的一大浪費。 |
|||||||||||||
![]() |
|||||||||||||
![]() | |||||||||||||
沙士疫情結束後,事情好像漸被遺忘,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幾年後,省政府舉行一個檢討大會,總結沙士疫情的功過得失。其中被評擊最多的,是那位印度裔前安省首席醫療衛生官,他被指控在抗沙士過程中,過份討好當時的安省醫衛部長,放棄自己的專業判斷,在沙士病仍存在於多倫多社區時,兩人便代表安省一同去 WHO 抗議,爭取暫短的取消疫埠的特殊待遇,這自欺欺人的做法,當時雖然贏得部份省民的讚許,但結果卻阻誤了多倫多全城的抗疫的努力,反而延長了被列為疫埠的時間,使多倫多蒙受更大的社會經濟捐失。 這一罪狀使他在公共醫療衛生界的地位大受打擊,個人聲望威信插水。之後也沒有再在安省公共健康及衛生界出現。這件事最大的啟示是,專業人士應緊守自己立場和操守,為討好當權政客而放棄原則,結果一定在專業界被唾棄而再無立足之地。 |
|||||||||||||
主頁 | 目錄 | |||||||||||||
![]() |